花子与老黄(2 / 2)

原来他居然又把花子带回家了,我才算松了心。17

17 对话

医院明明让留下狗,但因为是少爷心爱的狗,老黄硬是不听劝带了回来,再次为后文的发展埋下伏笔。此外,作者在这段对话中将“我”和老黄的神态也展现得十分鲜活:“着急地插嘴”“不放心地追问”写出了“我”对花子的担心;“兴奋地”表现出老黄将花子带回来的得意劲儿。

一到家,我就笔直向上房的廊下奔去。咦,花子不见了。

我一溜烟儿地跑到妈妈房里。妈妈正坐在观世音菩萨像前闭着眼,举着一串菩提素珠念佛呢。一听到我的脚步声,就睁开眼,把我猛搂在怀里。

“你知道吗?”她低下头,睁大了眼睛告诉我,“花子疯了!疯了!前街里邮差孟家的孩子给疯狗咬破一层皮,好好儿的孩子转天就出了殡。”说到这里,直好像我也将为它夺了去似的。“咱们以后不准再养狗了。你明儿还是坐口儿上小刘的车上学吧!”说完她狠命在我脖颈上亲了一下。18

18 语言、动作描写

母亲的话表明外面的形势已经不容小觑,也可以看出她对这一事实的惶恐。此外,“狠命在我脖颈上亲了一下”的这个动作也写出一位母亲对孩子的担忧。

我想找老黄再问个明白,可是她死也不肯让我迈出门槛去。

这一夜我就睡在妈的床头。我梦见花子,梦见老黄,在梦中一切皆稀奇古怪。天亮时,我又听见老黄在刷刷地扫院子了。并且低声催着胡妈说:“不差么,可该叫七少爷了,胡姐,别让他晚了!”

可是妈妈说,上午叫老黄给我告个假吧。随着又说,索性告一天假吧。

不上学我当然很高兴喽。可是给困在房里,真难受!时间愈拖愈长,在屋子里愈呆愈腻烦。我想花子,想老黄,想秋千,想压板,想老四,想一切人!我想出城,在火车道上搁个铜板尽火车碾过去,还想到护城河给花子洗澡。可是呢,我还是给囚在房子里。隔着窗户看,狸猫都比我活得有味儿,它还能在花丛中追追蝴蝶呢。19

19 心理描写

大段的心理描写表现了“我”被困在房中的无聊,生动地表现了一个孩子爱玩的天性。

到了下半天,妈看我那样子也快给拘疯了,便嘱咐胡妈先把大门关好,准许我在后院玩。

我喊胡妈去叫老黄,自己就先拿着毽子到后院去了。

我在枣树底下等老黄。我追卧在井台上晒太阳的猫。我攀才搭好的葡萄架。20好半天,老黄才扶着墙踱了进来。

20 使用短句

作者连续使用三个短句描写“我”的一连串行动,节奏分明,同时也将“我”等老黄的漫长展现了出来。

我赶紧把毽子遥遥地踢了过去。按规矩他应该用脑袋接着。或者,飞一脚把它踢了回来。但这次他只用手托着,缓缓地走了过来。他勉强笑着。

“七少爷,您踢吧。我看着!”他说完,就把毽子另一只手握的毛钱票一并递了给我。

“连车钱使了四毛六,七少爷。”跟着说,“剩下的钱全在这儿!”21

21 呼应

在前文中,老黄曾说会将多余的钱剩回来,此处呼应这一情节,又表现出了老黄的实诚。

我接过毽子和钞票时,看见他右手二指上缠了一块挺脏的布条。

我惊愕了。抬头看见他脸色惨白,非常难看。

“老黄,你怎么啦?”我抛下毽子问。

“没什么,七少爷。”他勉强在脸上挤出个苦笑。我问他究竟怎么回事,他才告诉我:“昨天回来慢了一步,巡警已经把狗装在木笼里弄走了。我跟去看看。到医院门前赶上,悄悄伸手去摸一下花子。这畜生不认人了,就咬了我一口。”

想起妈妈提到的孟家的话,我害起怕来了。

“老黄!”我扯了他的大襟,“快快去治!”22

22 感叹号的使用

连用两个感叹号,写出“我”内心的震惊,也体现出“我”对老黄的担心。

我一口气跑到妈妈房里。

“妈,老黄给花子咬了。”我喘着气告诉她。

“什么?”她立刻放下花绷子,抓住我的袖子。两眼又像昨晚那样直了起来。

她马上关紧了房门,隔着窗房嚷着:“老黄,疯狗咬了你,可别祸害人!快走!”23

23 动作、语言描写

“立刻放下”“抓住”“关紧房门”“隔着窗房嚷”,一连串动作极为迅速,写出了母亲此时内心的惶恐,再加上她“可别祸害人”的话,充分表现了母亲对老黄的避之不及。

这善良的汉子立时成了一个危险的人。

“太太,不要紧!我去治吧!”老黄用这话安慰怕起他来的人,心下说不定在怨恨着我的小题大做呢。

妈懂得不应该欠一个快死的人钱。赶紧回身开了箱子,拿出三块当啷啷的洋钱,喊胡妈由门缝儿接过去。

“这是你上月的工钱,快拿去治治吧。”妈隔着窗户说。

我想跑出去好好嘱咐老黄一声,立刻给妈狠命地按住。

“冤家,你非坑我一场吗?”她咬着牙根说,吓得我不敢动弹了,只隔窗户望着老黄拾起胡妈放在地上的钱,道了谢,拖着脚步一拐一拐地踱出了屏门,嘴里似乎还咕哝着谁也听不清的话。24

24 动作描写

拾起、道谢、一拐一拐地离开,描绘了老黄离开的凄凉身影,隐藏着作者淡淡的忧伤。

妈于是抱怨起丢下一家不管远远外出的爹爹来。

太阳剩东房上一条的时候,一阵猛烈的叩门声。三区派出所来了人要见家主。没法子,妈走了出来。立在廊上,接见这肩上钉了三个金星的巡长。

“刚才中央防疫处来电话了,太太。”他橐橐地走到阶下,用宣判的语调说,“您府上的狗疯了。有人咬着就得赶快去医院打针,晚了可就没法治啦……”

说完了这番使得全家人都目瞪口呆的话之后,这巡长似不关痛痒地咳了一声,然后就走了。25

25 巧妙的形容词

“宣判的语调”“不关痛痒地咳”,作者以冷静的形容词来描写巡长这种与己无关的态度,也暗示出当时社会的冷漠。

“祸害人的东西呀!”妈骂着走进上房来。

一个阴影爬上我的心头。我做起一个噩梦,喉咙梗得咽不下一口气,眼睛热得发烧。这么一条英雄好汉,也将如花子一样地由他那土炕上永远地消失了吗?

“妈,老黄并没被狗咬着!让他呆在家里吧!”我满怀是悔意。

“胡说!你要跟乱葬岗子的鬼一起住吗?”

“可是——过两天他会好的!”

“他已经死了!十五天以内,随便哪天阎王抽个日子,就会把他折磨起来。他要咬一切人,不分亲戚冤家。”

“妈,我准信他不会咬我的!他不会一下子变得这样坏!”

妈气了,捏住我的嘴巴,恶狠狠地对我说,爹爹回来要结结实实打我一顿屁股,且把胡妈喊进来吩咐:“等一下这死鬼进来,给我把屏门插上,叫他马上打行李。”26

26 对话

一个希望老黄能留下来,并坚信他不会变坏;一个斩钉截铁地认为老黄会死,并要求他马上离开。“我”与母亲的这番对话形成鲜明对比,让我们看到孩子的童真和成人的冷漠。

胡妈又害怕又伤心地悄然答了一声,低着头出去了。

天色由朦胧而漆黑了。传来一阵清晰而迟缓的叩门声。27

27 叙述

天色的变化、清晰而迟缓的叩门声暗藏浓浓的压抑,令人不忍。

这声音叩到院里人们打着颤的心上。没人敢立即答应。

妈一手拉住我,在佛前拈起素珠来。

隔了好久,才听见开门声。胡妈悄悄地走了进来。看见妈在念佛,不敢言语。只带着一脸愁苦倚在门边,看妈用大拇指和二指一粒一粒地挤那圆珠子。看看挤到那特大的一粒时,胡妈才借着对我的口气悄悄地说:“七少爷,老黄说,看着他在宅里这些年月,准他多住一夜吧。这时候走真不大方便。”

我抱了妈妈的胳膊,默默地缠住她,求她。

“不行!”妈陡然睁开了眼,坚决地说,“你告诉他,老爷没错待他,别赖在这儿害人!”28

28 语言描写

“陡然”“坚决”让读者看到母亲命令老黄离开的坚决。面对一个在家里干了多年活儿的下人,母亲连他最小的一个要求都不能满足,突出了母亲的冷酷无情。

胡妈不敢再求,只不甘心地望着我,眼神里充满了期待。

“妈,”我忍不住了,“留他一夜吧!他还跟爹爹一块儿打过仗呢!”

“瞎说!”妈瞪了一眼,“小孩子懂得什么!胡妈,赶他快走!”

胡妈将要掩上门,又退了回来。

“不给他个盘缠吗?”胡妈泪汪汪地问。

“盘缠——快咽气的人还离不开钱。真是要命鬼!”29这么说着,她就回身开箱子去了。我趁机会由袋子里掏出那天他找回的五毛多票子,又倾袋子里的碎钱一并塞到胡妈手里,象在一个深坑里撒了一把土似的。30

29 语言描写

母亲的这番话不可谓不刻薄,她完全否定了老黄的价值。透过母亲的语言,作者让我们看到一个底层小人物尊严被践踏的悲哀。

30 比喻

作者将“我”给老黄钱的行为比作“象在一个深坑里撒了一把土似的”,比喻悲怆,令人感到无限凄凉。

妈锁好箱子,回过身来。“他这月才作了——”她掐着指头算。“不到十天,这里是三块钱——整月的工钱。告诉他。多了我作不了主,得等老爷回来再说。”送出胡妈后,妈把门紧紧地关上了。

我蜷在墙角,心里难过得像个犯了罪的人。花子的眼睛,老黄的眼睛,都像水泡似的在我心上冒,一闪一闪的。31

31 比喻

“蜷在墙角”,让我们看到一个孩子无助的模样。将“花子的眼睛,老黄的眼睛”比作“我”心上的水泡,突出了“我”对花子、对老黄强烈的不舍和难过之情。

但我懂得我力量的微薄。

我清晰地听着老黄翻腾行李,哧哧拉绳子捆行李的声音,中间夹杂着他那虚弱的咳声。

“黄爷——养养会好的。”我好像听见谁这么一声,颤巍巍地。又仿佛听见老黄咂了一声说:“这都怪我!”32

32 语言描写

即使被主人无情地赶走,老黄也并无怨言,还将责任怪到自己头上。作者如此执笔,再次让读者看到老黄的善良。

他想是背起铺盖卷儿了。象一声悠长的叹息似地,大门关上了。

这无家的游魂被人躲避着,摸着黑背着那铺盖卷儿,拖着脚步,踱到不可知的地方去了。33

33 压抑的结尾

“摸”“拖”“踱”三个动词连用,令读者感受到老黄离开时的无助。将老黄形容成“无家的游魂”,说他“踱到不可知的地方去了”,暗示出老黄的凄凉命运,一种浓重的悲凉感扑面而来,给读者留下无限思考的空间。

阅读赏析

这是一篇以儿童视角展开的小说,文中的“我”就像一个小小的旁观者,见证着老黄的悲剧。老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忠心——当过兵,打过库伦,还替“我”爹挨过一刺刀,后来又细致周到地服侍着“我”这个小主人;他孝顺——为了母亲不敢娶媳妇,有了糖果也攒着打算给母亲吃;他心灵手巧——折纸、放风筝、踢毽子都做得来,陪我度过了许多美好的日子……但就是这样的一个老黄,在被疯狗咬了之后,一向念佛的母亲将他当成一个危险人物,连夜将他赶走,即使他求情想晚走一夜都被无情拒绝,最后他只好打着铺盖卷,不知道奔向了何方。作者以老黄这个小人物悲惨的命运为中心,将他与花子这条狗并论而写,实际想表达的是人不如狗的社会现实,彰显出如老黄一样的底层人民凄凉无助的生活,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对照是这篇文章运用的比较成功的手法。一种对照是“我”对老黄的态度,之前是不喜欢他,一个劲儿地捉弄他;后来感到老黄对“我”的好,“我”才渐渐接受了他,他也成了“我”很好的玩伴。还有一种对照是行文的情感基调,没有闹疯狗前是“我”和花子、老黄度过的快乐时光,笔调轻松;闹疯狗后则是花子和老黄的相继离开,笔调转为沉重。最后一种对照是儿童与成人的对照,作为孩子的“我”是天真无邪的,“我”即使知道老黄被疯狗咬了,也不怕他,相信“他不会一下子变得这样坏”;但作为成人的母亲却是冷漠无情的,她知道老黄被疯狗咬的第一时间就将老黄看成一个危险人物,并连夜赶他离开。在这样的层层对照中,作者不必再多说什么,老黄的命运已经被凸显得无比沉重、悲凉,令读者不禁为老黄洒一把同情泪。

阅读延伸

1.“我”一开始为什么不喜欢老黄?

2.你觉得老黄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3.作者以“我”的视角展开描写,这样的写作方式有什么好处?

<!--PAGE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