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乾
探索思考
花子是“我”最爱的小狗,老黄是“我”最忠诚的下人,他们陪“我”上学,陪“我”玩乐,陪“我”度过了许多幸福而快乐的时光。然而,谁也不曾想到,一场“灾难”悄悄降临了……
阅读批注
爹爹说了:“年头不好,路上歹人就多。老黄,从今天起,你不用管门房的事,专门接送七少爷跑跑街吧。”1
1 语言描写
开篇以父亲的话引领主要人物老黄的出现,并交代了老黄的身份:以前是管门房的,如今负责陪少爷跑街。可见,老黄只是一个底层的平民,主人让他做什么,他就得做什么。
我听了就噘起嘴来。这不等于说不准我逃学了吗?明里保我的镖,暗里就算把我监视起来了。上学也用得着他送?我有护兵呢,顶好的护兵。——我的护兵就是花子。
多听话啊,只要我一打口哨,无论这矫健如羚羊的小狗溜得多么远,和多么漂亮的同类在调情玩耍,都会立刻抹过头来,挺起耳叶,用眼睛瞄准了哨子的来处。然后摇摇小尾巴,就一纵两纵地跑到我面前,卷着红红的舌头,喘着气,用前爪搔地皮,嗅我的裤管,舐我的脚面,使出这畜生所有的谄媚来哄我。它一路上撒着尿,影子似的跟着我。哪个学伴儿要是一逗我,它就瞪起妒嫉的眼,龇开两排白牙,向那孩子汪汪两声。有多威风啊!2
2 状物
作者运用生动的笔触将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狗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尤其是“抹过头来”“挺起耳叶”“瞄准”“摇摇”“卷着”“喘着”“搔”“嗅”“舐”等一连串连续性的动词的使用,将小狗对“我”的爱描写得惟妙惟肖。同时,作者补写了它对生人的凶狠,突出小狗爱憎分明的特点,字里行间流露出“我”对它的喜爱之情。这样的描写方式可以看作状物类文章的写作典范。
不过我不敢跟爹爹拧。好家伙,谁惹得起他那铁巴掌。可是,我先得给被派来的人点儿脸子瞧。
“七少爷,快点儿走吧!”于是我就用脚后跟擦起地皮,弄得跟在后面的花子也奇怪地打起滚儿来。
“七少爷,别买那没包纸的糖吧!”我就挑一根顶脏的糖棍儿举了回来,说:都是老黄教我买的。3
3 设置冲突
作者以老黄的语言和“我”的行动设置冲突:老黄越不让干什么,“我”就越要干什么。这是儿童表达不喜欢的最真实的反映。作者抓住这一特点来写,自然能增强文章的真实感。
老黄挨一顿骂,我解恨了。但他不懂得该向谁诉委屈。
爹爹说我大了,不应该还跟妈妈身边住正屋,叫我睡在西厢房,算作我的书房,老黄仍然睡在外院门房他那条土炕上。
天不亮他就爬了起来。一个人在大院子里,冬天沙沙地扫雪,秋天哗啦啦地扫树叶子。蹑着脚步,偶尔还混杂着一声中年人的咳嗽。扫得差不多了,就伏在我窗棱上轻轻地说:“七少爷,该起来啦。”听到这话的我,纵已由梦里醒来,也会反而紧闭了眼睛,从温暖的被窝里,暗笑他在屋檐底下无可奈何地转磨,至多也只能用唇咂一下,代替一声公然的叹息。
路上他求着我说:“七少爷,别这么样。您起不来,我怎么交代老爷呀!”我忒儿的一声笑了。谁让他派你作这棘手的差使呢!
可是每天早晨,窗纸上那暗影总用极体贴的声调叫着:“七少爷,起来吧!”
一散第末堂,校门洞挤着那堆接学生的下人里,老黄总立在最前排,朝着由课室泻出来的人群里张望。一看见我,就扬起了胳膊,扯起大喉咙喊“七少爷”。这么一来,弄得我大排行七这回事成了满校的笑柄了。碰到刚挨过老师的责罚时,我就硬扭着脖颈,装没听见似地混到操场上拍皮球去了。待我出来后,他必像个老太婆似的摸摸我的纽绊扣得齐不齐,肩上有没有土。更要紧的,是背上有没有给谁个小鬼画上王八。然后,才用扛老米的姿势背起我的书包来。一手拉着我,随后还向门房道一声“早晚儿见”,走了。4
4 情景描写
“总立在最前排”“扬起了胳膊,扯起大喉咙喊”“必像个老太婆似的”……作者细细描摹老黄接少爷回家的情景,很是生动,将老黄的憨直与尽责展现得淋漓尽致。
花子这时自会脱出同学戏弄的包围,蹿到我的脚前报到的。5
5 叙述
前文提到花子是“我”的护兵,此处补充花子随同“我”的出现,令文章显得浑然一体。
路上,我见到什么就踢。如果一个白菜头刚好躺在我的脚前,我就非把它一路用脚踢回家去不可。老黄说:“七少爷,那多糟蹋鞋呀!”于是我就踢起砖头来。
砖头要是踢到车轮底下,我会弯下腰去用脚钩。要是踢出了路线,像拐弯抹角的地方,我便追过去向回踢。但要是踢着走道儿人的脚跟了,那人会蹬起眼来。老黄马上得给那人深深作一个揖,陪着笑脸说:“是我,是我。您多包涵。”那人照例要恶狠狠地瞪他一眼,吐口唾沫,才顿着脚走开。
有一回他问我:“七少爷,您书包里那些亮纸作什么使的呀?”我告诉他是作手工的,叠成马呀塔的。他哼了一声。“这也值得花洋钱到学堂去学!”随后问我:“七少爷,您会叠蝙蝠吗?”蝙蝠?我不会。他说:“等空闲时我给您叠一只。”
第二天早晨,他果然拿了一个叠成有翅膀的东西给我看,说是用旧茶叶纸在煤油灯底下叠的,好不了。我一看,样子虽然不大像蝙蝠,可是由高处侧面撒下来时,会如鹞鹰那么平稳地飞翔。6嘿,没想到这粗人的粗手会有这么一份本事!这叫我发生了兴趣。“老黄,你家里的小孩干么玩儿呢?”
6 列举事例
老黄为“我”叠的蝙蝠“会如鹞鹰那么平稳地飞翔”,突出了老黄的心灵手巧。
老黄用破毡帽沿底下那双爬满了红丝的眼瞅着我发愣。
“七少爷,我是光棍儿。光棍儿!”
什么叫光棍儿呢?他说:“就是没娶老婆。”
可是,看见了他嘴巴上的胡髭硬挺挺的,我推了他一下,问:“你干么不娶呢?”
他噗嗤笑了,象是用这笑掩盖一个秘密。
“盼着吧,盼着七少爷娶一位天仙儿,我给您当听差去。”他把话折到我身上来了。
“你自个儿干么不娶呢?”我偏问。
“我?”那么个奔四十的人会给这句话羞得低下头去,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得他脑袋上那块疤直发亮,左手揉着襟纽。
“七少爷,”他用鞋子蹬了蹬阶石,“拿什么养活人啊!”7
7 对话
这番对话可以说是“我”和老黄的关系由紧到松的一个转折。一个天真地问,一个认真地答,将“我”的单纯和老黄的憨厚鲜活地表现了出来。
后来他摘下帽子,蹲在台阶上,趁着头颅上冒的那片热雾,一点点儿地告诉我:他怎么给我爹在衙门里当卫兵,怎么跟着他打过库伦,怎么还替我爹挨过一刺刀。
听完这话,我想了想,这么个英雄真值个媳妇儿。就一直奔到上房去,求妈给老黄找一个媳妇儿。
“找他也不肯要!”妈冷冷地说。“爹爹有差使的时候就想把一个丫头给他,他一定不要。后来,索性一气走了,走了一年多。”
“他干么不要呢?”我撒娇地问。
“他家里有老娘。”妈说,“他小时人家看他的手心纹,说他:‘铁蚕豆,大把抓,娶了媳妇儿不要妈。’所以他不敢娶媳妇。——瞧,他多孝顺。你呢!”8
8 对话
以“我”和母亲的这段对话交代了老黄没有娶妻的缘由,与前文“我”和老黄的对话形成照应,从侧面写出了老黄的孝。
从此,我不再折磨这死心眼的孝子了,而且常由袋子里抓给他一把糖果。这使得他感激得直哆嗦。可是过了三四天,去摸他的袋子,那些糖果还热热地卧在那里。敢情他想积起来带给他老娘吃呢!9
9 正面描写
积攒糖果给自己的娘,以老黄的具体行为表现他对娘的孝。
春来了。学伴儿都放起风筝来。
下了学,我拖着花子,老黄背着我的七尺大沙雁,到巷子前面那空场子上去放。我捏着沙雁背后竹条做的脊骨,他握住那线桄子。把线理好了之后,他就说:“七少爷,举去吧!”我就撒腿向着场子两头没有树的地方跑去。花子象是大家都在陪它玩似地随着线蹿,高兴地咬着我的脚跟。10
10 状物
“随着线蹿”“咬着我的脚跟”,鲜活地刻画出花子此时的开心,为文章增添了几分趣味。此外,放风筝也要带着花子,可见花子在“我”心中的地位。
及至老黄嚷:“得了!”我就停下脚步。一松手,连花子也会仰起头来:握在我手里的沙雁就飘到碧空去了。
等风筝在空中找到了平衡,他就把桄子塞在我手里,说:“七少爷,您放吧!”
真好呢!蔚蓝的天空,纵横画了几条细线,各飘着眨眼的龙睛鱼呀,或蜿蜒的蜈蚣,偶尔还可听到铮铮的弦声。可是我的沙雁总出人一头,它展着肥阔的双翼,向上高举,雄踞在天空。11
11 场面描写
作者在这里生动地刻画了天空上的各种各样的风筝,渲染了热闹的场景。而对“我”的沙雁的详细描写,也突出了“我”此时得意而欢乐的心情。
老黄并不闲着哪。他张大了嘴,盯着天上的沙雁,招呼道:“七少爷,该撒线了!”我便把顶在桄头的二指松开,线嗒嗒嗒如流水般地滑出,沙雁也就愈退愈远,且渐渐地低落下来。直到老黄说声:“得!七少爷。”我方止住,沙雁也才向上升起。一下他用笨头布鞋在地上踢了踢,说:“七少爷,风变方向了。”我就牵了线,听凭他的指挥。
晚间,老黄出主意把桄子隔墙扔进院来,由底下系上个红纸灯笼。这个点了蜡烛的灯笼就乘着希望的风,升到天空。那一点点红光,寄托了一家人的欢欣。12直到妈在佛前烧了晚香,催了几次,才把这沙雁召了回来。——是的,任它飞得多远,多高,我手一动,就会又把它召回来。它还是那么憨笑着。我也就带着这个笑容,钻进被筒去。
12 渲染气氛
作者以写意式的手法描绘出“我”在晚上放风筝的情景。“希望的风”“寄托了一家人的欢欣”的用笔富有一种情绪之美,蕴含了“我”此时的快乐心情,将全文的欢喜达到一个顶点。
春深了。爹爹在家闲腻了,快要坐火车出京运动差使去时,严厉地对我说:这些日子外面正嚷着闹疯狗呢,可不准再放风筝了。13就借这个题目喊老黄把我那只沙雁给扔到堆房里去了,并嘱咐他,此后不准随便带我出大门。
13 合理过渡
从一个场景切换到另一个场景,如果没有合理的过渡,就会显得十分生硬。而作者在此处再次以父亲的话作为转折,自然过渡到外面闹疯狗这一新的背景中,同时也将叙事的节奏从之前的愉快转到紧张上来。
于是,放了学,我们就跑到后院去踢毽子。腾的一下他能把孔雀翎的毽子一脚踢过枣树尖。
“七少爷,您瞧着!”毽子就笔直地落在他头顶的光疤上了。
毽子又吸引住我了。
可是我那花子好像病了。神情痴痴的,有时又无精打采地嗥嗥叫着。14
14 埋伏笔
一向充满活力的花子生病了,其实是为后文故事的发展埋下伏笔。
老黄正提了喷壶在庭前绣球花丛中浇他的花。我请他留心花子,且把我的疑心说出。他说:“七少爷,没事。这是春天!”我问他为什么春天狗就这样,他笑着不说什么。
花子的样子为妈妈见到了,妈说:“别是花子中了疯?”
老黄说:“不会的!我懂得疯狗的样子!”
但散午学的半路上,老黄却告诉我,他已经跟人打听了。说先农坛有个专门治狗的地方。“七少爷,您放心。回头我就带花子去看看。”
吃饭的当儿,妈妈问到花子,他就对妈妈说:“太太,我得带花子看看去。我打听出来地方了。”
妈似乎明白这又是要钱的事,当时就没睬他。
他偷偷地跟我说:“是得去看看,可是太太不出钱呢!太太不管不要紧。七少爷,您放心。”接着他由腰间掏出一把钱来说:“可不知道够不够,这是我工钱剩的。不够的话,七少爷再凑个几吊饽饽钱就许成了。”15
15 语言描写
主人家没给钱,老黄打算用自己的工钱偷偷去给花子看病,因为他很清楚,花子对于“我”意味着什么。老黄的这段话,让读者看到他的善良和对“我”的爱护。
我没有,而且我也不想让这孝子破费。我用别的名义跟我妈讨了一块钱,交给老黄了。
“七少爷,使不了这么些。多了我给您剩回来。”他把钱接了过去。
这回我可得自己背书包了。
在体操班上,我告诉学伴儿我的花子好像有了痴病。一个麻脸的同学便跑到我跟前,瞪圆了眼睛,哆嗦着手指说:“快扔了吧!准是疯狗。我南街坊的狗也疯了!”
“麻和尚少搭碴儿!”我气了,“你怎么知道是疯狗?瞎扯!”
“好的,由你去!”他撇了撇嘴,偏过身去。“哼,咬了谁谁就疯。把好心当狼肺的。
瞧着吧!”直象狗就会咬了他似的,他很快地走开了。
我也没睬他。反正我不能把花子扔了。凭什么?它又没碍着谁,惹着谁。16
16 心理描写
孩子的世界比较简单,他不会考虑什么疯病,只是单纯地爱着自己的狗,因此很坚决地表示不能扔掉花子。“我”的这番心理,让我们看到一个孩子的单纯。
散晚学,我一出校门,就给一个烂熟的声音叫住了:“七少爷,我等着您哪!”
嘿嘿,这么快他就跑回来了。
可是他的神情不对头。
“怎么样啦?”我问。
他用唇咂了一声,一面向外踱着一面说:“医院说——他们不存好心眼儿——说:非给留下不可。”
“留下了吗?”我着急地插嘴。
“哼,我才不那么傻!我说,留下吗,不成。这是宝贝!”他似有些兴奋地说,“我不能把七少爷欢喜的随便扔下!我得负一份儿责任!”
“之后呢?”我仍不放心地追问。
“他们说:好吧。你不留下,我会打电话叫巡警上你们家里去要。我心想,看巡警敢把我们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