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不知道那边是什么,就爬下台来,跟着他走。到神桌跟前,看见桌上供着五个纸牌位,其中一张绿的知道照例是火神菩萨。再往前走进了两扇大板门,即是五十叔的家里。堂前一顶八仙桌,四角点了洋蜡烛,在差马将,四个人差不多都是认识的。我受了“麦镬烧”的供应,七斤老在抽他的旱烟——“湾奇”,站在人家背后看得有点入迷。5胡里胡涂地过了好些时光,很有点儿倦怠,我催道,再到戏文台下溜一溜吧。
5 以人物行动更换场景
之前以“我”和七斤老的行动描写戏班子的演出场景,此处又以二人的行动转换到五十叔的家里,描写人们打麻将的场景,让读者看到当地乡民的普通生活。
嗡,七斤老含着旱烟管的咬嘴答应。眼睛仍望着人家的牌,用力地喝了几口,把烟蒂头磕在地上,别转头往外走,我拉着他的烟必子,一起走到稻地上来。
戏台上乌黪黪的台亮还是发着烟,堂客和野小孩都已不见了,台下还有些看客,零零落落地大约有十来个人。一个穿黑衣的人在台上踱着。原来这还是他阿九,头戴毗卢帽,手执仙帚,小丑似的把脚一伸一伸地走路,恐怕是《合钵》里的法海和尚吧。
站了一会儿,阿九老是踱着,拂着仙帚。我觉得烟必子在动,便也跟了移动,渐渐往外赵方面去,戏台留在后边了。6
6 借代
以“烟必子”借代七斤老,形象突出,同时再次交代出“我”的行动线。
忽然听得远远地破锣侉侉地响,心想阿九这一出戏大约已做完了吧。路上记起儿童的一首俗歌来,觉得写得很好:
台上紫云班,台下都走散。
连连关庙门,东边墙壁都爬坍。
连连扯得住,只剩一担馄饨担。7
7 引用
作者以儿童的俗歌收尾,既是对戏班子的呼应,又很好地烘托了当时的气氛,颇有民俗意蕴。
阅读赏析
这篇文章延续了周作人闲适、淡然的文风,以客观写实的笔调记录了他去里赵观看乡民们演戏的一件事情。
通过阅读文章,我们不难发现,作者所描写的这个戏班子并非专业的戏班子,而是乡民们业余参演的。参加演出的人,有镇塘殿的疍船里的一位老大、有桥头卖猪肉的阿九,还有打更的长明,等等。他们虽然并非专业的演员,但演得并不糊弄,甚至还会“跌鲫鱼爆”,彰显了乡民们的朴实和卖力。而看戏的人呢?小孩子们在呼笑,女客们则嗑着瓜子,富有浓浓的乡情俗趣。除了戏台边你方唱罢我登台的戏曲表演,作者还描写了另一边一群人悠闲地打着麻将的情景,也展现出乡村生活的闲散。可以说,作者明着写戏班子,实际展现的是乡民质朴、平淡的生活态度。还需要说明的是,在具体的行文中,作者主要以“我”和七斤老的行动为线索串联全篇,这样的描写方式在更换场景的时候就显得很自然,颇有“移步换景”的妙处。
阅读延伸
1. 作者是去哪里看的戏?
2. 你觉得作者看的这场戏热闹吗?为什么?
3. 阅读鲁迅的《社戏》,说一说这两篇文章在风格上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