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幽默变成油抹(1 / 2)

老舍

探索思考

顽皮的孩子将父母所说的“幽默”听成了“油抹”,从而引发了一个好笑的故事。老舍先生以生动的笔墨将这个故事讲述出来,让我们看到孩子的天真可爱的同时,也对生活有了新的领悟。

阅读批注

小二小三玩腻了:把落花生的尖端咬开一点,夹住耳唇当坠子,已经不能再作,因为耳坠不晓得是怎回事,全到了他们肚里去;还没有人能把花生吃完再拿它当耳坠!1《儿童世界》上的插图也全看完了,没有一张满意的,因为据小二看,画着王家小五是王八的才能算好画,可是插画里没有这么一张。小二和王家小五前天打了一架,什么也不因为,并且一点不是小二的错,一点也不是小五的错;谁的错呢?没人知道。“小三,你当马吧?”小三这时节似乎什么也愿意干,只是不愿意当马。“再不然,咱们学狗打架玩?”小二又出了主意。“也好,可是得真咬耳朵?”小三愿事先问好,以免咬了小二的耳朵而去告诉妈妈。咬了耳朵还怎么再夹上花生当耳坠呢?小二不愿意。唱戏吧?好,唱戏。但是,先看看爸和妈干什么呢。假如爸不在家,正好偷偷的翻翻他那些杂志,有好看的图画可以撕下一两张来;然后再唱戏。2

1 以情景开篇

作者在一开始就为读者描写了两个孩童游戏并吃落花生的情景,画面感极强,营造出一种童趣盎然的氛围。

2 构思精巧、承上启下

小二和小三一个又一个地想玩什么游戏,鲜活地表现出了儿童爱玩的天性。同时,作者以他们达成的共识过渡,自然地开启了下文的叙事。

爸和妈都在书房里。爸手里拿着本薄杂志,可是没看;妈手里拿着些毛绳,可是没织;他们全笑呢。小二心里说大人也是好玩呀,不然,爸为什么拿着书不看,妈为什么拿着线不织?

爸说:“真幽默,哎呀,真幽默!”爸嘴上的笑纹几乎通到耳根上去。3

3 神态描写

“笑纹几乎通到耳根上去”的描写趣味十足,生动地展现出爸爸此时的笑态。

这几天爸常拿着那么一薄本米色皮的小书喊幽默。

小二小三自然是不懂什么叫幽默,而听成了油抹;可是油抹有什么可笑呢?4小三不是为把油抹在袖口上挨过一顿打吗!大人油抹就不挨打而嘻嘻,不公道!

4 巧设误会

小二、小三因为误会,将“幽默”听成了“油抹”。这样听错的事例在生活中并不少见,所以就会令人觉得十分真实。同时,这样的误会也能更好地推动情节向前发展。

爸念了,一边念一边嘻嘻,眼晴有时候象要落泪,有时候一句还没念完,嘴里便哈哈哈。妈也跟着嘻嘻嘻。念的什么子路——小三听成了紫鹿——又是什么三民主义,而后嘻嘻嘻——一点也不可笑,而爸与妈偏嘻嘻嘻!

决定过去看看那小本是什么。爸不叫他们看:“别这儿捣乱,一边儿玩去!”妈也说:“玩去,等爸念完再来!”好象这个小薄本比什么都重要似的!也许爸和妈都吃多了;妈常说小孩子吃多了就胡闹,爸与妈也是如此。5

5 心理描写

“吃多了”“胡闹”,这是此时小二、小三眼中爸爸妈妈的形象,表现了他们此刻对爸爸妈妈的小小不满。作者透过他们的视角来写大人,刻画出了两个孩子的纯真,令人不觉莞尔。

念了半天,爸看了看表,然后把小本折好了一页,极小心的放在写字台的抽屉里:“晚上再念;得出门了。”

“再念一段!”妈这半天连一针活也没作,还说再念一段呢,真不害羞!小三心里的小手指头直在脸上削,“没羞没臊,当间儿画个黑老道!”

“晚上,晚上!凑巧还许把第十期买来呢!”爸说,还是笑着。

爸爸走了,走到院里还嘻嘻呢;爸是吃多了!

妈拿着活计到里院去了。

小二小三决定要犯犯“不准动爸的书”的戒命。等妈走远了,轻轻的开了抽屉,拿出那本叫爸和妈嘻嘻的宝贝。他们全把大拇指放在嘴里咂着,大气不出的去找那招人笑的小鬼。他们以为书中必是有个小鬼,这个小鬼也许就叫做油抹。人一见油抹就要嘻嘻,或是哈哈。找了半天,一篇一篇全是黑字!有一张画,看不懂是什么,即不是小兔搬家,又不是小狗成亲,简直的什么也不象!这就可乐呀?字和这样的画要是可乐,为什么妈不许我们在墙上写字画图呢?6

6 动作、心理描写

“轻轻地开”“把大拇指放在嘴里咂着”“大气不出的”“找”等动作生动地写出了孩子们小心而好奇的心情。而紧随着的心理描写,也写出他们看不懂书上内容的懵懂。整段描写幽默十足,将孩子们的天真与顽皮刻画得如在眼前。

“咱们还是唱戏去吧?”小三不耐烦了。

“小三,看,这个小盒也在这儿呢,爸不许咱们动,楞偷偷的看看?”小二建议。

已经偷看了书,为什么不再偷看看小盒?就是挨打也是一顿。小三想的很精密。

把小盒轻轻打开,喝,里边一管挨着一管,都是刷牙膏,可是比刷牙膏的管小些细些。小二把小铅盖转了转,挤,咕——挤出滑溜溜的一条小红虫来,哎呀有趣!小三的眼睁得象两个新铜子,又亮又圆。“来,我挤一个!”他另拿了管,咕——挤出条碧绿的小虫来。7

7 比喻

将挤出的油彩比作“滑溜溜的一条小红虫”“碧绿的小虫”,十分贴切,非常符合孩子的心理。而“小三的眼睁得象两个新铜子”的比喻,也形象地写出了小三此时的惊喜。此外,“挤”“咕”这样的用词也令文章多了几分动感。

一管一管,全挤过了,什么颜色的也有,真好玩!小二拿起盒里的一支小硬笔,往笔上挤了些红膏,要往牙上擦。

“小二,别,万一这是爸的冻疮药呢?”

“不能,冻疮药在妈的抽屉里呢。”

“等等,不是药,也许呀,也许呀——”小三想了半天想不出是什么。

“这么着吧,小三,把小管全挤在桌上,咱们打花脸吧?”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