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神态描写
元草的喊声变成哭声,孩子们由“脉脉含情地目送”变成“锁着眉头不绝地探望”,如此转变将孩子们的失望展现得淋漓尽致。
“二角大洋一只,卖了吧!”
“没有还价!” 8
8 对话
作者之前与挑担者讨价,挑担者只说了“没有还价”。此处再讨价,依然是“没有还价”,一个短句反复地说,言简意赅,让我们很直观地看到挑担者的“绝情”。
他说过便昂然地向前进行,悠长地叫出一声“卖——小——鸡——!”其背影便在弄口的转角上消失了。我这里只留着一个号啕大哭的孩子。
对门的大嫂子曾经从矮门上探头出来看过小鸡,这时候便拿着针线走出来倚在门上,笑着劝慰哭的孩子说:
“不要哭!等一会儿还有担子挑来,我来叫你呢!”她又笑向我说:
“这个卖小鸡的想做好生意。他看见小孩子们哭着要买,越是不肯让价了。昨天坍墙圈里买的一角洋钱一只,比刚才的还大一半呢!”9
9 语言描写
大嫂子的话点出了作者讨价失败的原因,同时也将成人世界的世俗直接摆在了读者面前。
我对她答话了几句,便拉了哭着的孩子回进门来。别的孩子也懒洋洋地跟了进来。我原想为长闲的春昼找些点缀而走出门口的;不料讨个没趣,扶了一个哭着的孩子而回进来。庭中的柳树正在骀**的春光中摇曳柔条,堂前的燕子正在安稳的新巢上低徊软语。我们这个刁巧的挑担者和痛哭的孩子,在这一片和平美丽的春景中很不调和啊!10
10 反差
作者以拟人化的手法描写庭中的柳树、堂前的燕子,语言干净漂亮又充满诗情画意,凸显了春日的温情与美丽。然而,在这样美好的景色中,刁巧的挑担者和痛哭的孩子形成强烈的反差,更突出了孩子们此时的痛苦心情,因此作者说“在这一片和平美丽的春景中很不调和啊”。
关上大门,我一面为元草揩拭眼泪,一面对孩子们说:“你们大家说‘好来,好来’,‘要买,要买’,那人便不肯让价了!”
小的孩子听不懂我的话,继续唏嘘着;大的孩子听了我的话若有所思。11我继续抚慰他们:
11 对比
小的孩子还不懂事,他并不明白父亲话中的意思,因此“继续唏嘘着”。而大的孩子呢?他们显然已经稍稍明白了成人世界的事情,故而“若有所思”。两相对比,更让人感受到童真的可贵。
“我们等一会儿再来买罢,隔壁大妈会喊我们的。但你们下次……”
我不说下去了。因为”倘再进一步,就要变成“看见好的嘴上应该说不好,想要的嘴上应该说不要”了。在这一片天真烂漫光明正大的春景中,向哪里容藏这样教导孩子的一个父亲呢?12
12 主题突出
这是一段富有深意的收尾。作者本打算教孩子一些成人世界欲擒故纵的小花招时,但及时地制止了自己。因为他深刻地意识到,相比为了满足愿望而撒谎,孩子们天真直率的心灵才是最应该被守护的,所以作者才会发出最后的反问。他的这一问,以小见大,既突出了“做父亲”这一主题,也为读者敲响了警钟,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发人深省。
阅读赏析
本文是丰子恺先生较为出名的散文之一,记录了他在乡间生活时为孩子买小鸡的一件小事。孩子们由欣喜到失望的过程,父亲与挑担者的讨价还价宛如电影画面一样清晰完整,生活气息颇浓。尤为突出的是作者对元草的重点刻画,将他的狂奔、跳喊、号啕大哭细细描绘,凸显出一个孩子真诚、直率的心灵。
然而,这并非文章的高超之处,它的精妙在于作者面对哭着的孩子时,最终没有向世俗屈服,没有告诉他们成人世界里的那套虚与委蛇,保护了孩子们的童心。这是作者作为一名父亲的责任,也是他这篇文章所提倡的教育理念。由“买小鸡”的一件小事引出“做父亲”这样宏大的主题,作者的构思之巧可见一斑。常言道:“一滴水里见阳光,一粒沙里见世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轰轰烈烈的大事并没有很多,更多的是平凡的小事。如果我们也能像作者这样,从小事中感悟出大道理,我们的文章自然会焕发出别样的光芒。
阅读延伸
1.请分析元草的形象。
2.这篇文章是如何展现“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的?
3.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