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戴河海滨的幻想(2 / 2)

在本文中,作者极少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用大量的景象象征时事,借此表达所思所想。本段中的“光”象征着理想和希望,是青年们最宝贵的武器,而“黑影”则是残酷的社会现实,在“黑影”的打击下,“光”被扫灭,象征着作者理想的破灭。

在这艳丽的日辉中,只见愉悦与欢舞与生趣,希望,闪烁的希望,在**漾,在无穷的碧空中,在绿叶的光泽里,在虫鸟的歌吟中,在青草的摇曳中——夏之荣华,春之成功。春光与希望,是长驻的;自然与人生,是调谐的。

在远处有福的山谷内,莲馨花在坡前微笑,稚羊在乱石间跳跃,牧童们,有的吹着芦笛,有的平卧在草地上,仰看交幻的浮游的白云,放射下的青影在初黄的稻田中缥缈地移过。在远处安乐的村中,有妙龄的村姑,在流涧边照映她自制的春裙;口衔烟斗的农夫三四,在预度秋收的丰盈,老妇人们坐在家门外阳光中取暖,她们的周围有不少的儿童,手擎着黄白的钱花在环舞与欢呼。6

6 想象

作者营造出一个桃花源式的理想世界,实则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不存在的画面,此处用想象的美好反衬现实世界的凋敝,反映出对时代环境的批判与讽刺。

在远——远处的人间,有无限的平安与快乐,无限的春光……

在此暂时可以忘却无数的落蕊与残红;亦可以忘却花荫中掉下的枯叶,私语地预告三秋的情意;亦可以忘却苦恼的僵瘪的人间,阳光与雨露的殷勤,不能再恢复他们腮颊上生命的微笑,亦可以忘却纷争的互杀的人间,阳光与雨露的仁慈,不能感化他们凶恶的兽性;亦可以忘却庸俗的卑琐的人间,行云与朝露的丰姿,不能引逗他们刹那间的凝视;亦可以忘却自觉的失望的人间,绚烂的春时与媚草,只能反激他们悲伤的意绪。

我亦可以暂时忘却我自身的种种;忘却我童年期清风白水似的天真;忘却我少年期种种虚荣的希翼;忘却我渐次的生命的觉悟;忘却我热烈的理想的寻求;忘却我心灵中乐观与悲观的斗争;忘却我攀登文艺高峰的艰辛;忘却刹那的启示与彻悟之神奇;忘却我生命潮流之骤转;忘却我陷落在危险的旋涡中之幸与不幸;忘却我追忆不完全的梦境;忘却我大海底里埋首的秘密;忘却曾经刳割我灵魂的利刃,炮烙我灵魂的烈焰,摧毁我灵魂的狂飚与暴雨;忘却我的深刻的怨与艾;忘却我的冀与愿;忘却我的恩泽与惠感;忘却我的过去与现在……7

7 排比

作者接连使用了十余个“忘却”,每一个“忘却”都显示作者对所历往事的执着和留恋。作者虽说“暂时忘却”,却分明体现出他不忍忘却的情感,作者将自己珍视的种种一一列举,实则强化了他内心痛苦的情感,表现出深深的空虚和悲哀。

过去的实在,渐渐的膨胀,渐渐的模糊,渐渐的不可辨认;现在的实在,渐渐的收缩,逼成了意识的一线,细极狭极的一线,又裂成了无数不相联续的黑点……黑点亦渐次的隐翳?幻术似的灭了,灭了,一个可怕的黑暗的空虚……

阅读赏析

《北戴河海滨的幻想》写于1924年秋天,当时的中国经历了五四运动,陷入革命后的低潮期。深受西方教育熏陶的徐志摩原想比照英国,通过不流血的革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现实让他的理想逐渐破灭,此时的徐志摩被失望、愤恨的情绪笼罩。

本文从作者在北戴河海边的静坐写起,用想象勾勒出一片安静闲适的场景。紧接着,他的心境开始发生变化,联想到国人的遭遇、“青年的幻灭”,让他想象中的场景变得不安起来。本文虽然是一篇游记,但作者却意不在写景,而是借景抒发自己的情绪,幻象代表着作者“生命初度”时燃烧的**,也代表着现实破灭的痛苦和悲哀。徐志摩借景抒情,尤其是结尾两段中,运用大量的排比极力渲染出内心的黑暗和空虚,表现出自己对世风日下的社会的批判。

阅读延伸

1.结合全文,作者描写了哪些场景,他的心境在观景的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2.分析文章开头的优美幻象对于全文的思想表达有什么作用?

3.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分析作者通过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