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不仅滋润了人类,也让檐前的燕子感到惬意。作者将燕子拟人化,通过燕子的温柔“呢喃”,生动反映了春雨滋润万物的温情。
可是春雨有时也凶猛得可以,风驰电掣,从高山倾泻下来也似的,万紫千红,都付诸流水,看起来好像是煞风景的,也许是那有怀抱罢。生平性急,一二知交常常焦急万分地苦口劝我,可是暗室扪心,自信绝不是追逐事功的人,不过对于纷纷扰扰的劳生却常感到厌倦,所谓性急无非是疲累的反响罢。有时我却极有耐心,好像废殿上的玻璃瓦,一任他风吹雨打,霜蚀日晒,总是那样子痴痴地望着空旷的青天。我又好像能够在没字碑面前坐下,慢慢地去冥想这块石板的深意,简直是个蒲团已碎,呆然趺坐着的老僧,想赶快将世事了结,可以抽身到紫竹林中去逍遥,跟把世事撇在一边,大隐隐于市,就站在热闹场中来仰观天上的白云,这两种心境原来是不相矛盾的。6我虽然还没有,而且绝不会跳出人海的波澜,但是拳拳之意自己也略知一二,大概摆动于焦燥与倦怠之间,总以无可奈何天为中心罢。所以我虽然爱濛濛茸茸的细雨,我也爱大刀阔斧的急雨,纷至沓来,洗去阳光,同时也洗去云雾,使我们想起也许此后永无风恬日美的光阴了,也许老是一阵一阵的暴雨,将人世哀乐的踪迹都漂到大海里去,白浪一翻,什么渣滓也看不出了。焦燥同倦怠的心境在此都得到涅槃的妙悟,整个世界就像客走后,撇下筵席洗得顶干净,排在厨房架子上的杯盘。当个主妇的创造主看着大概也会微笑罢,觉得一天的工作总算告终了。最少我常常臆想这个还了本来面目的大地。
6 比喻
作者用两个意象形容自己的耐心,一是痴痴地望着空旷青天的废殿玻璃瓦,二是无字碑前蒲团已碎、呆然趺坐的老僧,生动且有力地证明了作者并不是“追逐事功的人”,依然拥有淡然的心境。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通过比喻,可以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以此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还可以使抽象的道理浅显具体地表达出来,让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
可是最妙的境界恐怕是尺牍里面那句滥调,所谓“春雨缠绵”罢。一连下了十几天的霉雨,好像再也不会晴了,可是时时刻刻都有晴朗的可能。有时天上现出一大片的澄蓝,雨脚也慢慢收束了,忽然间又重新点滴凄清起来,那种捉摸不到,万分别扭的神情真可以做这个哑谜一般的人生的象征。记得十几年前每当连朝春雨的时候,常常剪纸作和尚形状,把他倒贴在水缸旁边,意思是叫老天不要再下雨了,虽然看到院子里雨脚下一粒一粒新生的水泡我总觉到无限的欣欢,尤其当急急走过檐前,脖子上溅几滴雨水的时候。可是那时我对于春雨的情趣是不知不觉之间领略到的,并没有凝神去寻找,等到知道怎么样去欣赏恬适的雨声时候,我却老在干燥的此地做客,单是夏天回去,看看无聊的骤雨,过一过雨瘾罢了。
因此“小楼一夜听春雨”的快乐当面错过,从我指尖上滑走了,盛年时候好梦无多,到现在彩云已散,一片白茫茫,生活不着边际,如堕五里雾中,对于春雨的怅惘只好算做内中的一小节罢,可是仿佛这一点很可以代表我整个的悲哀情绪。但是我始终喜欢冥想春雨,也许因为我对于自己的愁绪很有顾惜爱抚的意思;我常常把陶诗改过来,向自己说道:“衣沾不足惜,但愿恨无违。”我会爱凝恨也似的缠绵春雨,大概也因为自己有这种的心境罢。7
7 借景抒情
作者通过对春雨美景的描写,毫不掩饰地抒发自己对春雨的喜爱之情,然后反思自己早年不懂领略春雨的情趣,等到意识到春雨之美时却盛景不再,进而沉浸在悲哀的情绪里。在作者笔下,“春雨”与“人生”产生相通的关系,春雨的不可捉摸也像变幻莫测的人生,而当作者爱上“凝恨也似的缠绵春雨”,发出“但愿恨无违”的慨叹,则同时释放了他内心的悲哀情绪。
阅读赏析
按照梁遇春先生的写作年表,本文是作为遗稿发表在《新月》第4卷第5号上的,故而有文学评论家分析,此文“极可能是他生命遽然离世前发出的最后一声叹息”。
在文本中,梁遇春对自己的人生进行了回顾和总结,他的心情也像他对春的描写一样,不同于传统文学作品的生机勃发,而是带着特有的忧郁和感伤。梁遇春的《春雨》充满了悲剧美,他对春的描写总带有盛景易亡的忧虑,而这种悲剧感也并不只体现在《春雨》一篇中。梁遇春有大量的散文作品用不同寻常的独特视角审视世间万物,用怀疑打破人们对事物的普遍认知,他的感伤不是“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而是性格中沉积的忧郁的直接表达。如果你阅读梁遇春先生《人死观》《泪与笑》《破晓》《黑暗》等文章,你将对他的写作风格有更为明确的认识。
阅读延伸
1.在作者笔下,春雨有怎样的作用和意义?
2.作者借春雨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3.文中作者提到“所谓生活术恐怕就在于怎么样当这么一个临风的征人罢”,试结合上下文分析“临风的征人”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