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遇春
探索思考
充满生气活力的春历来是文人墨客歌颂赞美的对象,然而梁遇春先生笔下的“春”却充满了感伤。有人评价梁遇春先生对“春”的描写总是包含了一种“盛景易亡”的忧虑,这与他忧郁的性格不无相关。在本文中,我们将一起感受这与众不同的春天里别样的春雨。
阅读批注
整天的春雨,接着是整天的春阴,这真是世上最愉快的事情了。1我向来厌恶晴朗的日子,尤其是骄阳的春天;在这个悲惨的地球上忽然来了这么一个欣欢的气象,简直像无聊赖的主人宴饮生客时拿出来的那副古怪笑脸,完全显出宇宙里的白痴成分。2在所谓大好的春光之下,人们都到公园大街或者名胜地方去招摇过市,像猩猩那样嘻嘻笑着,真是得意忘形,弄到变成为四不像了。可是阴霾四布或者急雨滂沱的时候,就是最沾沾自喜的财主也会感到苦闷,因此也略带了一些人的气味,不像好天气时候那样望着阳光,盛气凌人地大踏步走着,颇有上帝在上,我得其所的意思。至于懂得人世哀怨的人们,黯淡的日子可说是他们唯一光荣的时光。苍穹替他们流泪,乌云替他们皱眉,他们觉到四围都是同情的空气,仿佛一个堕落的女子躺在母亲怀中,看见慈母一滴滴的热泪溅到自己的泪痕,真是润遍了枯萎的心田。3斗室中默坐着,忆念十载相违的密友,已经走去的情人,想起生平种种的坎坷,一身经历的苦楚,倾听窗外檐前凄清的滴沥,仰观波涛浪涌,似无止期的雨云,这时一切的荆棘都化做洁净的白莲花了,好比中古时代那班圣者被残杀后所显的神迹。
1 抒情
抒情是文章感染读者的重要方式。本文中,作者开篇便直抒胸臆,表达出自己对春雨的喜爱之情,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不同于大多数人期待明媚的春光,作者偏偏喜爱春雨和春阴,这种与众不同的情绪领起了全文内容,同时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 比喻
春天的太阳与我们悲惨的地球处处不协调,反而“显出宇宙里的白痴成分”。作者用“无聊赖的主人宴饮生客时拿出来的那副古怪笑脸”形容春阳的欢欣在这世界上的不和谐,生动表现了在作者眼中“骄阳的春天”所表现出的格格不入。通过比喻的手法,作者进一步表达了自己对晴朗春日的厌恶。
3 拟人、比喻
作者将春雨、春阴和春光对比,不同于“骄阳的春天”显示出的不协调,在阴霾四布或者急雨滂沱时,人类人性的一面被激发了出来,春雨和春阴也仿佛更懂得人间的疾苦,显露出对人的同情和理解,反而显示出人间的温暖。
“最难风雨故人来”,阴森森的天气使我们更感到人世温情的可爱,替从苦雨凄风中来的朋友倒上一杯热茶时候,我们很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子的心境。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人类真是只有从悲哀里滚出来才能得到解脱,千锤百炼,腰间才有这一把明晃晃的钢刀,“今日把似君,谁为不平事。”“山雨欲来风满楼”,这很可以象征我们孑立人间,尝尽辛酸,远望来日大难的气概,真好像思乡的客子拍着阑干,看到郭外的牛羊,想起故里的田园,怀念着宿草新坟里当年的竹马之交,泪眼里仿佛模糊辨出龙钟的父老蹒跚走着,或者只瞧见几根靠在破壁上的拐杖的影子。4所谓生活术恐怕就在于怎么样当这么一个临风的征人罢。无论是风雨横来,无论是澄江一练,始终好像惦记着一个花一般的家乡,那可说就是生平理想的结晶,蕴在心头的诗情,也就是明哲保身的最后壁垒了;可是同时还能够认清眼底的江山,把住自己的步骤,不管这个异地的人们是多么残酷,不管这个他乡的水土是多么不惯,却能够清瘦地站着,戛戛然好似狂风中的老树。能够忍受,却没有麻木,能够多情,却不流于感伤,仿佛楼前的春雨,悄悄下着,遮住耀目的阳光,却滋润了百草同千花。檐前的燕子躲在巢中,对着如丝如梦的细雨呢喃,真有点像也向我道出此中的消息。5
4 虚实相生
作者通过引用或化用“山雨欲来风满楼”“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等古诗词名句,运用化虚为实的手法,想象出征人、游子、故友等形象,描摹他们经历困苦的状态,借诗句的“实景”生动再现了游子怨者对家园的深深愁思和不屈的精神。同时,作者运用象征和联想的手法,以自然界的“雨”象征人生的磨难, 想象风雨中征人游子的经历,给人以无穷的回味。“虚实相生”是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也是诗词重要的表现手法,虚实相生通过虚景与实景融合,互相映衬,能够渲染出浓厚的情感,同时起到进一步烘托气氛的作用。
5 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