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自杂记(2 / 2)

蒙自有个火把节,四乡是在阴历六月二十四晚上,城里是二十五晚上。那晚上城里人家都在门口烧着芦秆或树枝,一处处一堆堆熊熊的火光,围着些男男女女大人小孩;孩子们手里更提着烂布浸油的火球儿晃来晃去的,跳着叫着,冷静的城顿然热闹起来。这火是光,是热,是力量,是青年。6四乡地方空阔,都用一棵棵小树烧;想象着一片茫茫的大黑暗里涌起一团团的热火,光景够雄伟的。四乡那些夷人,该更享受这个节,他们该更热烈的跳着叫着罢。这也许是个祓除节,但暗示着生活力的伟大,是个有意义的风俗;在这抗战时期,需要鼓舞精神的时期,它的意义更是深厚。

6 象征

运用象征的手法描写“火把节”的盛况,既刻画了蒙自迷人的风土人情和自得其乐的蒙自人民,又从侧面反映出蒙自人民积极投身革命的热情,也通过火光表达作者的信念和理想。

南湖在冬春两季水很少,有一半简直干得不剩一点二滴儿。但到了夏季,涨得溶溶滟滟的,真是返老还童一般。湖堤上种了成行的由加利树;高而直的干子,不差什么也有“参天”之势,细而长的叶子,像惯于拂水的垂杨,我一站到堤上禁不住想到北平的十刹海。再加上崧岛那一带田田的荷叶,亭亭的荷花,更像十刹海了。崧岛是个好地方,但我看还不如三山公园曲折幽静。这里只有三个小土堆儿。几个朴素小亭儿。可是回旋起伏,树木掩映,这儿那儿更点缀着一些石桌石墩之类;看上去也罢,走起来也罢,都让人有点余味可以咀嚼似的。7这不能不感谢那位李崧军长。南湖上的路都是他的军士筑的,崧岛和军山也是他重新修整的;而这个小小的公园,更见出他的匠心。这一带他写的匾额很多。他自然不是画家,不过笔势瘦硬,颇有些英气。

7 散点观察,移步换景

从堤到岛,读者如同跟随作者的脚步游览蒙自小镇。移步换景是定点观察的延续,在选择描写对象时,既要有各自的特色,也要能反映景物整体的面貌。

联大租借了海关和东方汇理银行旧址,是蒙自最好的地方。海关里高大的由加利树,和一片软软的绿草是主要的调子,进了门不但心胸一宽,而且周身觉得润润的。树头上好些白鹭,和北平太庙里的“灰鹤”是一类,北方叫做“老等”。那洁白的羽毛,那伶俐的姿态,耐人看,一清早看尤好。8在一个角落里有一条灌木林的甬道,夜里月光从叶缝里筛下来,该是顶有趣的。另一个角落长着些芒果树和木瓜树,可惜太阳力量不够,果实结得不肥,但沾着点热带味,也叫人高兴。银行里花多,遍地的颜色,随时都有,不寂寞。最艳丽的要数叶子花。花是浊浓的紫,脉络分明活像叶,一丛丛的,一片片的,真是“浓得化不开”。9花开的时候真久。我们四月里去,它就开了,八月里走,它还没谢呢。

8 动静结合

(由)尤加利树和白鹭一动一静,两相对比,相映成趣。在进行景物描写时,要注意观察景物的状态,适当地借助一种状态映衬另一种状态,可以避免文章过于单调或呆板。

9 散点观察、细节描写

散点观察是选取某一个范围内的若干景点进行观察,是定点观察的分散。本段中作者选择两个角落作为观察点,呈现出有如世外桃源般的景致。

阅读赏析

《蒙自杂记》写于1939年,描述了作者在抗战期间居住蒙自的所见所闻,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蒙自风土人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有五个方面的主题,分别是言志表意、览胜记游、书怀抒情、感悟觉世和指摘时弊。其中,言志表意散文在朱自清散文创作中地位最重,也最能体现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览胜记游散文、书怀抒情散文、感悟觉世散文和指摘时弊散文则分别表现出他对自然人文景观、生活琐事、人生哲理和时事政治的体验感悟。本篇是朱自清先生览胜记游散文的代表作之一,朱自清的作品往往呈现出鲜明的绘画美、情趣美和意境美,饱含古典诗词的意境,故而诗人郁达夫有评论道:“朱自清的散文,能够贮满一种诗意。”朱自清喜用叠词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擅长借景抒情,我们总能从他清丽朴实的文字中体会到他对世间万物温柔诚恳的情意。

阅读延伸

1.作者从哪些方面表现蒙自的社会风貌?尝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朱自清先生作品的绘画美、情趣美和意境美是如何在本篇文章中体现的?请举例说明。

3.你还读过朱自清先生的哪篇文章?它属于哪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