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5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6
5 比喻、对比
朔方的雪在作者笔下呈现出与江南的雪截然不同的状态,这种不同一方面体现在雪花本身的质地——“如粉,如沙”;另一方面体现在雪花存在的环境——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作者却并不为朔方的雪感到可惜,他用一记鲜明的转折,表达对朔方的雪坚决姿态的肯定。
6 比喻、夸张
作者用丰富的想象力展现出一幅气势磅礴的朔雪图,朔方的雪升腾闪烁的姿态也是作者昂扬斗志的体现。作者巧妙地将自己的内心的斗争**融入雪景图中,实现了情和景的和谐统一。恰当地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能够增强文章的形象性。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7
7 作者用“雨的精魂”进一步歌颂朔方的雪,言明朔雪的“死”并不是消亡,而是化为更高层次的“精魂”。因此,朔方的雪也具有了更加明确的象征意义,象征着挣脱了旧思想、旧制度而获得了自由的战士们,全文的情绪在递进中达到**。
阅读赏析
鲁迅先生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以笔为武器奋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这篇《雪》作于1925年1月,正是南方革命蓬勃发展的一年,身处北平的鲁迅先生却处在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之下,经历着北方严峻形势的考验。由于远离革命中心,鲁迅将自己艰难求索、孤军奋战的心境寄予文字,用北方孤独的雪与自己作比。然而在如此不明朗的状态下,作者却并不是犹豫、消沉的,在他的笔下,北方的雪“蓬勃地奋飞”“灿灿地生光”,有如战士般展示着英勇的雄姿,使全文饱含着蓬勃向上的基调。 《雪》出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是《野草》中最明朗的一篇。通过此篇文章,希望你能体会到鲁迅先生自由奋勇、昂扬无畏的蓬勃斗志,你也可以尝试阅读更多鲁迅先生的文章,学习他对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手法的灵活运用。
阅读延伸
1.你还知道哪些写雪或雪景的文章?试分析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与本文有什么异同。
2.通过查找资料,进一步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文章创作的时代背景,分析文章如何体现鲁迅先生的经历。
3.你更喜欢南方的雪还是北方的雪?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