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小孩时快活不(节选)(2 / 2)

像这类的情形真是举不胜举;但单纯关于身体的习惯,比较还容易改。最坏是一般父母心目中的“好孩子”观念。6再没有比父母更专制的;他们命令,他们强制,他们骂,他们打;他们却从不对孩子讲理——好像孩子比他们自己欠聪明懂不得理似的!他们用种种的方法教孩子学大人样——简单说,愈不像孩子的孩子在他们看是愈好的孩子。孩子得听话,不许闹——中国父母顶得意的是他们的孩子听人家吩咐规规矩矩的叫人,绝对机械性的叫人——“伯伯”“妈妈”。我有时看孩子们哭丧着脸听话叫人的时候,真觉得难受!所以叫人是孩子聪明乖的唯一标准。因为要强制孩子听大人话(孩子最不愿意听大人话!)大人们有时就得用种种谎骗恫吓的方法。多少在成人后作伪与懦怯的品性是“别哭,老虎来了”,“别嚷,老太太来了”,“不许吃,吃了要长疮的”一类话给养成的,孩子一定得胆小怕事,这又是中国父母的得意文章。“我们的阿大真不好,胆子大极了”,或是“你们的宝宝多好,他一个人走路都不敢的”。我记得我小的时候,家里人常拿鬼来吓我,结果我胆小极了,从来不敢一个人进屋子或是单身睡一个床——说来太可笑,你们不信,我到结亲以前还是常常同妈妈睡一床的!这怕黑暗怕鬼的影响到如今还有痕迹。7我那时候实在胆子并不小,什么事有机会都想试试,后来他们发明了一个特别的恐吓,骗我不是我妈生的,是“网船”(即渔船)上抱来的,每天头上包着蓝布走进天井来问要虾不要的那个渔婆就是我的亲娘,每回我闹凶了,胆子“太大了”,他们就说:“再闹叫你网船上的娘来抱回去。”那灵极了,一说我就瘪,再也不敢强了。这也是极坏的影响。我的孩子因为在老家里生长,他们还是如法炮制,每回我一回家,就奖励他走路上山,甚至爬石头,他也是顶喜欢的。有一次我带他在山上住,天天爬山,乐得很,隔一天他回家了,碰巧有点发热,家里人又有了机会来破坏爸爸的威信了:“你看都是你爸,领你到山上去乱跑,着了凉发热,下回再不要听他了!”当然他再也不听信爸爸了!

6 承上启下

前文从生活起居方面陈述了人们养育孩子过程中的一些典型陋习,下文则写人们在孩子思想性格的培养方面存在的落后观念。“身体”是基础,“观念”是上层,作者把“观念”放在“身体”之后写,是为了强调它将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7 举例说明

作者不惜折损“面子”,用自己作为实例来说明“谎骗恫吓”式的教育会使人形成怎样懦弱的性格,深刻地揭露出中国人一度引以为傲的“谦卑谨慎”实际上是胆小怕事,这一国民的普遍性格在动**年代所暴露出的劣势尤其明显。

但是孩子们的习惯,赶早想法转移,也是很容易的事。就我的孩子说,因为生长在老式家庭里的缘故,所有已经将次养成的习惯多半是我们认为不对的,我们认为应分训练的习惯却一点不顾着,这由于:(一)“好孩子”观念的错误;(二)拘执成法,再没有比我的父母再爱孙儿的,他病了我母亲整天整晚的抱着,有几次在夏天发热简直是一个火炉,晚上我母亲同他睡,在冬天常常通宵握住他的冷脚给窝暖;但爱是一件事,得法不得法又是一件事。这回好了,他自己的妈(张幼仪女士,不久来京,想专办蒙养教育)从德国研究蒙养教育毕业回来了。孩子一归她管,不到两个月工夫,整个儿变化了,至少在看得见的习惯上。他本来晚上上床、早上起身没有定时的,现在十点钟一定睡,早上也一定时候起,听说每晚到了十点钟他自己觉得大人不理他了,他就看一看钟,站起来说,明天会,自己去睡了。8

8 对比论证

用孩子母亲一番教育之后的良好的发展变化,来对比之前的种种不良生活习惯和成长观念,证明科学育儿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以此强调科学的教育方式和孩子优良品格的形成之间有着确实的因果关系,鼓励人们多多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势必能产生积极的效果。

本来他晚上睡不但不换睡衣,有时天凉连棉袄都穿了睡的,现在自己每晚穿衣换衣,早上穿衣起身再也不叫旁人帮忙。本来最不愿意念书写字,现在到了一定时候,就会自动写字念书,本来走一点路就叫肚疼或腿酸的,现在长路散步成了习惯。洗澡什么当然也看作当然了。最好是他现在也学会了认真刷牙(他在德国死的弟弟两岁起就自己刷牙了),舀水满脸洗,洗过用干布擦,一点也不含糊了!在知识上也一样的有进步,原先在他念书写字因为上面含有强迫性质看作一种苦恼,现在得了相当的引诱与指导,自动的兴趣也慢慢的来了。这种地方虽则小,却未始不是想认真做父母的一个启示。

不要怪你们孩子性情强不好,或是愁他们身子不好,实际只要你们肯费一点心思,花一点工夫,认清了孩子本能的倾向,治水似的耐心的去疏导它,原来不好的地方很容易变好,性情、身体,都可以立刻见效的。

“性相近,习相远”,这话是真理;我们或许有一天可以进一步相信“人之初,性本善”哪!没有工作比创造的工作更愉快更伟大的;做父母的都有一个创作的机会,把你们的孩子养成一个健康、活泼、灵敏、慈爱的成人,替社会造一个有用的人才,替自然完成一个有意识的工作,同时也增你们自己的光,添你们的欢喜——这机会还不够大吗?9看看现代的成人,为什么都是这懒,这脏(尤其在品格上与思想),这蠢,这丑,这破烂;看看现代的青年,为什么这弱,这忌心重,这多愁多悲哀,这种种的不健康——多半是做爹娘的当初不曾尽他们应尽的责任,一半是愚暗,一半是懒怠,结果对不起社会,对不起孩子们自身,自己也没有好处,这真是何苦来!

9 呼告

呼唤读者,直接向每一个身为父母的读者说话,将自己对他们的期望明确地、急迫地陈述出来,表达了对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建设的深切忧虑,体现出作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现在卢梭先生给了我们一部关于养成品格问题极光亮的书,综合近代理论与实施所得的有价值的研究与结论,明白的父母们看了可以更增育儿的兴味,在寻求知识中的父母们看了更有莫大的利益;相信我,这部书是一个不灭的亮灯,谁家能利用的就不愁再遭黑暗的悲惨了!但我说了这半天,本题还是没有讲到,时候已经不早,只好再等下回了。

阅读赏析

本文是民国时期著名诗人、学者徐志摩的一篇探讨儿童教育问题的散文。作者在文章第一段便直接明了地表达了对当时国民素质教育的不满,并以自己本人和自己孩子的真实经历作为例子,阐释了一个人在童年时期所受的教育如何影响至成年,以及是否有改善的可能,继而提出了加强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和品格教育的建议。

作者在描述国民家庭教育问题时十分直接,不含蓄、不暗示、不讽刺,而是直言痛陈,一针见血,带着恨铁不成钢的情绪,专门把不讲卫生和胆小怕事这两大旧中国普遍存在的典型陋习进行了较大篇幅的叙述,并以自己作为例子,丝毫不替国人“遮羞”,表现出强烈的批判性。但是,作者并没有为了批判而批判,文中大量的批判是为了突显国民素质改革的急迫和必要。在本文后半部分里,作者依然以自己的孩子作为例子,提出了可行的解决方案,理顺了“国民素质培养的关键在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责任在父母—父母务必积极主动吸收现代科学育儿理念”的逻辑,最后还提到了十八世纪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的著作(《爱弥儿》)给读者以供补充参考。

作者在本文中的行文风格是谆谆教导式的,时不时用呼告手法将这个看似仅限于幼儿父母关注的教育问题,升华到了事关民族前途命运的层面,提醒每一位读者“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作者通过这篇文章向读者表露了自己对国民素质教育改革的拳拳之心。

阅读延伸

1.为什么旧时的中国人很少给孩子洗澡?

2.中国老一辈人为什么惯常用“谎骗恫吓”的方式来管束孩子的行为?这样做带来的后果是什么?

3.文中的儿子在妈妈回来两个月后出现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有什么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