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
探索思考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他这篇文章的标题是一个引人深思的短句。夜晚降临代表着一天结束,“晚睡”则意味着有未竟之事。作者认为,心中没有未竟之事便是幸福,这将如何做到呢?
阅读批注
学校规定晚上十点钟熄第一次灯,一刻钟之后熄第二次,再一刻钟之后,灯又熄了,这就再也不亮了,直到第二天天黑了的时候。
虽说熄灯有一定的时间,我可向来不准时睡觉。人累了,眼睛只少用竹片儿来撑开的时候,不管它八点九点,就倒在**,一觉睡到大天亮。勤奋的时候,钟打了十下还坐着看书,对于一次又一次的熄灯,不免产生怨恨,好像受着一种极大的威胁,想反抗又不能,除了乖乖地立刻上床,免得等会儿暗中摸索,此外再没有更好的办法了。1
1 拟人
将黑夜比作压迫者,突显出黑夜降临时的不留余地和不容反抗的强大力量,突显作者面对黑暗时无可奈何的心情。同时也铺垫了主题:黑夜降临这件事是无法改变的,能改变的只有我们自己。
这种经验也不止一回了,每一回总使我对于时间的不肯停留,发生一种莫名其妙的畏惧与憎恨。
或者是第二天的功课没有预备好,或者是正在读一本小说,读得津津有味。第一次熄灯了,我不上床,心里想:反正还有半个钟头,不妨再看一会儿。等到第二次灯又熄了,还是舍不得放下手里的书,便朝自己说:“再看五分钟吧。”直挨到不能再挨,光明的时间只剩一两分钟了,这才丢下书本,赶忙铺床,结果常常是鞋也没来得及脱,灯就熄了。2整个屋子黑漆漆的,我就摸着枕头的位置,慢慢地把身子放稳。我把眼睛睁得大大的,想在黑暗中找见一点光亮,可是除了一些黑的更黑的形象以外,什么也分辨不清。于是我向黑暗屈服了,心里充满了受辱的委屈,渐渐进入梦境。
2 心理、动作描写
这一段描写了作者在熄灯前的心理状态和熄灯后的动作。作者用“第一次熄灯”和“第二次熄灯”作为节点,先是“不妨再看一会儿”,接着是“再看五分钟吧”,时间长度越来越具体,说明剩下的时间越来越短,显示出作者的心理越来越紧张。随后作者用“丢”“赶忙”“没来得及……就……”等描写熄灯之后动作的匆忙慌张,将争分夺秒的急迫感充分表现了出来。
这种受着时间威胁的情绪,有几个晚上特别浓重。为了怕摸黑铺被解衣,我决定在熄灯之前上床,就此躺着看书,直到最后一秒钟。可是,每当熄了第二次灯以后,心情就紧张起来了。明知一刻钟的时间会极快地溜过去,却想在这短短的时间中读到某一页的某一段,就不由自主地时时估量那剩下的时间,“大概还有八分钟了”,“至多只剩五分钟了”,眼睛像跑马似的掠过那一行一行的小字。离我预计看完的段落越近,四周立刻变成黑暗的可能性就越大。我用了我所有的力量争取时间,只有三行了,只有两行了,最后一行了,可是——可是灯熄了,无情地熄了,再也没法知道那最后几个是什么字。我睁大了眼睛希望目光能穿过那黑暗找到一点儿光明,享受一点儿胜过时间的骄傲。然而,黑暗既深且广,没有边际,我的失败是注定的了。3
3 提示中心
作者以自己在学校宿舍睡前读书的经历开篇,试图从现实生活切入人生哲理,此处是文章内容从读书小事转向人生大事的过渡句,作者以此提示读者本文所要表现的主题并不止步于读书这件事,还有更深层次的探讨。
要是我能重新把电灯开亮,要是我能点上油灯,要是我能让时间溜过而不影响我享受光亮,那么这种感受威胁的滋味再也不会有了。可是我不能,除了躺在黑暗之中抱怨以外,我什么也不能。
“要是白天多看一分钟的书就好了。”
“要是白天能多读半点钟,今晚就能把这本书读完了。”
要是白天曾珍惜时间,要是白天曾珍惜光亮,如同对待熄灯前的一分一秒那样,我该完成了多少该做的想做的事情呢!4在白天,我玩儿,我聊天,让光亮的白天悄悄地溜过,直到最后的几分钟,我才追赶它,太晚了,它已经去远了。于是我希望它第二天归来,以弥补前一天的错失——可是,失去的时间又怎么能弥补呢?
4 揭示主题
作者直抒胸臆,从读书写到做事,明确表达了“珍惜时光,才有机会完成想做的事”的主题。揭示这一主题之后,接下来的内容便是对主题的具体阐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