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细节描写
这几句主要描写了咸鸭蛋蛋黄的“油多”和“色红”。在表现“油多”时,作者用一个拟声词“吱”把蛋黄油多到直往外冒的动态十分形象地呈现了出来,极具画面感;而表现“色红”时,则用“朱砂豆腐”这道菜的名字从旁体现,表示其蛋黄色泽“红如朱砂”。细节捕捉精准,表现生动。
6 借物抒情
咸鸭蛋寄托着作者的乡思乡情,是他童年记忆中的重要部分。在外人眼中,“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装在络子里挂在胸前的鸭蛋又“有什么好看呢”,可是对儿时的作者来说,这是莫大的快乐。作者写作本文时已年届花甲,隔着半个多世纪去看自己的童年时光,竟也感觉像个外人了。这两句自问自答透出了浓浓的惆怅感。
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小时读囊萤映雪故事,觉得东晋的车胤用练囊盛了几十只萤火虫,照了读书,还不如用鸭蛋壳来装萤火虫。不过用萤火虫照亮来读书,而且一夜读到天亮,这能行么?车胤读的是手写的卷子,字大,若是读现在的新五号字,大概是不行的。7
7 开放结尾
作者从“吃鸭蛋”写到“玩鸭蛋”,又由“鸭蛋壳装萤火虫”联想到“囊萤映雪”的典故,竟还聊到了书籍字号上,并就此停笔,故意生出这样一段“枝节”,打破传统作文严谨闭合的结构,如同纪录片旁白,制造了寻味和想象的空间。
阅读赏析
本文的主角是我们每个人都吃过的、无论样貌结构都平平无奇的咸鸭蛋。对它无甚感觉的人或许兴趣不大,喜欢它的人也可能顶多对它在感官方面带来的享受有个印象,没有其他更多的感想。然而作者却不一样,咸鸭蛋对他有着特殊的意义。
文章第一段用白描的手法叙述了端午节的各种常见习俗,一样一样地道来,没有特殊的结构技巧,平实如大白话,却有十分丰富的细节,这是其引人入胜的关键所在。作者由端午的习俗引入端午的节庆食物咸鸭蛋时,用咸鸭蛋的重要外观特征——蛋黄的红——作为转场,接下来便开始重点讲述家乡鸭蛋的产量之多、鸭蛋的吃法、小孩子对鸭蛋壳的利用,最后还联想到了“囊萤映雪”的典故。
细看下来,作者对咸鸭蛋如何美味的描写不多,而多着墨于和咸鸭蛋相关的人文背景,这和《手把肉》的写法相比很不一样。原因大概就在于,对作者来说,咸鸭蛋是家乡出产之物,吃或许是其次,重要的是那份对故乡的眷念之情。尽管作者不时地说“还不就是个鸭蛋”“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这有什么好看呢”,但细品之下,读者感觉这些话似乎并不是不屑的反问,而更像是亲友之间无拘束的调侃。毕竟,能让作者忍不住为它写文章,本身就已说明了作者对它的情感。
阅读延伸
1.作者家乡的端午节都有哪些习俗?
2.高邮鸭蛋具有哪些特征?
3.你的家乡有什么特产吗?试着查阅资料,了解一下它的相关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