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
探索思考
说起友谊,你脑海中一定会浮现出三五知己的笑脸吧?只要一想到他们,你也会不自觉地嘴角上扬。纯洁而持久的友谊像一盏盏明灯照亮前路,像一缕缕清风抚慰人心。收获友谊很容易,但维持友谊就比较难了。本文中,梁实秋先生与我们真挚地谈论了友谊的方方面面,宛如朋友之间的亲切交谈。
阅读批注
朋友居五伦之末,其实朋友是极重要的一伦。1所谓友谊实即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良好的关系,其中包括了解、欣赏、信任、容忍、牺牲……诸多美德。如果以友谊作基础,则其他的各种关系如父子夫妇兄弟之类均可圆满地建立起来。当然父子兄弟是无可选择的永久关系,夫妇虽有选择余地,但一经结合便以不再仳离为原则,而朋友则是有聚有散可合可分的。不过,说穿了,父子夫妇兄弟都是朋友关系,不过形式性质稍有不同罢了。严格地讲,凡是充分具备一个好朋友的人,他一定也是一个好父亲、好儿子、好丈夫、好妻子、好哥哥、好弟弟。反过来亦然。
1 开门见山,先抑后扬
“五伦”即古代中国的五种人际关系,按顺序排列即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文章开篇,作者用“其实”一词做转折,为“朋友”确立了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这种先抑后扬的写法使前后形成鲜明对比,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们的古圣先贤对于交友一端是甚为注重的。《论语》里面关于交友的话很多。在西方亦是如此。罗马的西塞罗有一篇著名的《论友谊》。法国的蒙田、英国的培根、美国的爱默生,都有论友谊的文章。2我觉得近代的作家在这个题目上似乎不大肯费笔墨了。这是不是叔季之世友谊没落的象征呢?我不敢说。
2 举例论证
为了论证先人及西方人对“友谊”甚为注重,作者列举了我国的《论语》,罗马的西塞罗、法国的蒙田等人都曾对“友谊”发表过见解。这也从侧面显示出作者的涉猎之广,由此,在行文时才能轻松地提取出所需要的素材。
古之所谓“刎颈交”,陈义过高,非常人所能企及。如Daon与pythias,David与jona than,怕也只是传说中的美谈罢。就是把友谊的标准降低一些,真正能称得起朋友的还是很难得。试想一想,如有银钱经手的事,你信得过的朋友能有几人?在你蹭蹬失意或疾病患难之中还肯登门拜访乃至雪中送炭的朋友又有几人?你出门在外之际对于你的妻室弱媳肯加照顾而又不照顾得太多者又有几人?再退一步,平素投桃报李,莫逆于心,能维持长久于不坠者,又有几人?3总角之交,如无特别利害关系以为维系,恐怕很难在若干年后不变成为路人。富兰克林说:“有三个朋友是忠实可靠的——老妻,老狗,与现款。”妙的是这三个朋友都不是朋友。倒是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最干脆:“我的朋友们呀!世界上根本没有朋友。”这些话近于愤世嫉俗,事实上世界里还是有朋友的,不过虽然无需打着灯笼去找,却是像沙里淘金而且还需要长时间的洗炼。一旦真铸成了友谊,便会金石同坚,永不退转。4
3 排比,反问
在论事说理时,很多作者为了使自己的观点更为深刻,引发读者的深思与反思,常常使用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加强语气。本句中,作者连用排比、反问,代入感极强,有力地论证了“真正能撑得起朋友的人很难得。”
4 比喻论证
此处,作者把经过长时间洗练的友谊比作坚固的金石,这种友谊坚不可摧,令人羡慕。如此精练准确的比喻,比平铺直叙的长篇大论更恰当,也更吸引人。
大抵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臭味相投,方能永以为好。交朋友也讲究门当户对,纵不必像九品中正那么严格,也自然有个界限。“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裘马自轻肥”,于“自轻肥”之余还能对着往日的旧游而不把眼睛移到眉毛上边去么?汉光武容许严子陵把他的大腿压在自己的肚子上,固然是雅量可风,但是严子陵之毅然决然的归隐于富春山,则尤为知趣。朱洪武写信给他的一位朋友说:“朱元璋做了皇帝,朱元璋还是朱元璋……”话自管说得漂亮,看看他后来之诛戮功臣,也就不免令人心悸。5人的身心构造原是一样的,但是一入宦途,可能发生突变。孔子说: “无友不如己者。”我想一来只是指品学而言,二来只是说不要结交比自己坏的,并没有说一定要我们去高攀。友谊需要两造,假如双方都想结交比自己好的,那便永远交不起来。
5 举例论证
为了“交朋友讲究门当户对”的观点更加令人信服,作者用汉光武帝和朱元璋的事例来加以论证。翔实的叙述、可信的史实,帮助读者理解文意的同时,也丰富了自己的历史知识,可谓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