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
探索思考
关于“人生三境界”,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曾有过论述。即“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先生是从古之成就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的三种境界而言的。那么,钱穆先生的这篇《人生三境界》又是如何论述的呢?
阅读批注
把人生全体分为三大类。1
1 精练简明,开启全文
我们常说,文章开头要简、要明,但本文如此精简的开头方式——十个字成句、一句话成段,还是极其罕见的。而这种开头方式,巧就巧在,作者仅仅用十个字就交代了本文的话题及文章的编排结构,给读者一种干脆利落,耳目一新之感。
第一是“物质的”,亦可说是“自然的”人生,或“经济的”人生。2
2 境界之一
人生的第一境界,可概括为“生活”,即物质文明,这是人生最基础的阶段。本句话作为第一境界的中心句,独立成段,交代清晰。即使是阅读能力欠佳者也能迅速找出核心内容,读来轻松又自在。此外,下文第二、第三境界的中心句,也有相同作用。
一切衣、食、住、行,较多隶属于物质方面者,均归此类。人生本身即是一自然,人生不能脱离自然的大圈子大规范,人生不能不依赖物质支持,此是人类生活最先必经的一个阶段,我们可称之为文化第一阶层。没有此最先一阶层,将不可能有此下各阶层。
然而人生是多方面互相融摄的一个整一全体,所以物质人生中,早已须有很大的精神成分。若使人类没有欲望,没有智慧,没有趣味爱好,没有内心精神方面种种的工作活动参加,也将不会有衣、食、住、行之一切物质创造与活动。因此换言之,衣、食、住、行只可说是较多依赖于物质部分,而实非纯物质的。只可说是较更接近于自然生活,而并非一种纯自然的生活。3
3 观点新颖
此处,作者提出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观点:衣食住行等依赖于物质部分,但非纯物质的。这样的描述,不得不令读者再次深思“物质与精神相互依存、不可割裂的微妙关系”。
只要我们称之为“人生”的,便已归属到“自然人生”与“精神人生”之两方面,决不再是纯自然、纯物质的。即就环绕我们的自然界而言,如山川、田野、草木、禽兽、风景气象,试问洪荒时代的自然界,何尝便如此?这里面已经有几十万年代的人类精神之不断贯注、不断经营、不断改造、不断要求而始形成。此刻环绕我们之所谓自然,早已是人文化了的自然,而非未经人文洗练以前之原始自然。一切的“物世界”里,早已有人类的“心世界”之融入。
故所谓物质人生,只就全部人生中之比较更偏近于物质方面者而言,而实无所谓纯物质的人生。
其次是“社会的”人生,或称“政治的”人生、“集团的”人生。4
4 境界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