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诚意(2 / 2)

6 逻辑性强

前面几段,作者都在围绕“诚意是态度”展开论证。随着论证的层层深入,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从态度方面而言,率性自然和客气都能表示诚意,但要注意把握好度。由此说明,诚意作为态度是有价值的。逻辑严密,层层递进。

7 语言生动活泼

“大方”“合身份”“太贱”等词语原本是形容人的。但在此处,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来形容“客气”,文字灵动活泼。学习从生活中挖掘出一些富有生机的词语,也是议论文写作的语言要求之一。

看人,请客,送礼,也都是些过场。有人说这些只是虚伪的俗套,无聊的玩意儿。但是这些其实也是表示诚意的。总得心里有这个人,才会去看他,请他,送他礼,这就有诚意了。至于看望的次数,时间的长短,请作主客或陪客,送礼的情形,只是诚意多少的分别,不是有无的分别。看人又有回看,请客有回请,送礼有回礼,也只是回答诚意。古语说得好,“来而不往非礼也”,无论古今,人情总是一样的。8有一个人送年礼,转来转去,自己送出去的礼物,有一件竟又回到自己手里。他觉得虚伪无聊,当作笑谈。笑谈确乎是的,但是诚意还是有的。又一个人路上遇见一个本不大熟的朋友向他说,“我要来看你。”这个人告诉别人说,“他用不着来看我,我也知道他不会来看我,你瞧这句话才没意思哪!”那个朋友的诚意似乎是太多了。凌叔华女士写过一个短篇小说,叫做《外国规矩》,说一位青年留学生陪着一位旧家小姐上公园,尽招呼她这样那样的。她以为让他爱上了,哪里知道他行的只是“外国规矩”!这喜剧由于那位旧家小姐不明白新礼数,新过场,多估量了那位留学生的诚意。可见诚意确是有分量的。9

8 引用论证

古语“来而不往非礼也”,指对他人诚意的回答,有来有往皆见诚意。在论证时,引用古语俗语、名人名言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平时,我们不妨多做积累,在论证时方能引经据典,信手拈来。

9 事实论据

此处,作者列举小说《外国规矩》里的情节作为事实论据,来说明表达诚意也要恰如其分,诚意是有分量的。翔实有力的论据是证明论点最有说服力的根据。

人为自己活着,也为别人活着。在不伤害自己身份的条件下顾全别人的情感,都得算是诚恳,有诚意。这样宽大的看法也许可以使一些人活得更有兴趣些。西方有句话,“人生是做戏。”做戏也无妨,只要有心往好里做就成。客气等等一定有人觉得是做戏,可是只要为了大家好,这种戏也值得做的。10另一方面,诚恳,诚意也未必不是戏。现在人常说,“我很诚恳的告诉你”,“我是很有诚意的”,自己标榜自己的诚恳,诚意,大有卖瓜的说瓜甜的神气,诚实的君子大概不会如此。不过一般人也已习惯自然,知道这只是为了增加诚意的分量,强调自己的态度,跟买卖人的吆喝到底不是一回事儿。常人到底是常人,得跟着局势斟酌加减他们的诚意,变化他们的态度;这就不免沾上了些戏味。西方还有句话,“诚实是最好的政策”,“诚实”也只是态度;这似乎也是一句戏词儿。

10 总结全文

在对“诚伪是品性,却又是态度”进行论述后,作者把“品性”和“态度”辩证地统一在“诚伪”之中。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为了别人的好,为了顾全别人的情感,即便是做戏,也是有诚意的。观点明确,与引论相互呼应。

阅读赏析

在《论无话可说》一文中,我们已经对朱自清先生有了一定的了解。他的观点新颖独到,文字优美隽秀。而这篇《论诚意》,字里行间闪烁着作者的真知灼见,简朴的话语里蕴含着深刻的智慧和丰富的人生哲理。

也许初读本文,我们不会有什么特别的收获。但随着我们渐渐长大,亲身体会到了人世的变迁、世事的艰难后,我们再次品读,就会获得新的感悟。原来,朱自清先生谈论的是一种为人处事的态度,是一种认真处世、有情待物的生活态度。

诚伪不只是品性,也是态度。率性而为和客客气气都是态度,都能表达我们的诚意。但表达诚意也要注意度的把握,过分的诚意会让人感觉虚伪不适,甚至造成误会。这样,我们的诚意就难免大打折扣,适得其反了。

阅读延伸

1.文章围绕“诚意”展开讨论,请简要分析文章的思路。

2.本文语言简朴生动,雅俗共存。请找出一二处试分析之。

3.读完本文,你对“诚意”二字有什么新的理解和感悟吗?它们对你的生活态度会有所改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