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做作(1 / 2)

朱自清

探索思考

“做作”,一个贬义色彩的词儿。如果谁被安上这个标签,那定与“矫揉造作”“扭扭捏捏”“故作姿态”这类词语分不开。生活中,人人都想远离做作,活得真实,但很少有谁会认真思考“做作”的前前后后。好在,20世纪40年代,朱自清先生已对此发表过自己的见地。

阅读批注

做作就是“佯”,就是“乔”,也就是“装”。苏北方言有“装佯”的话,“乔装”更是人人皆知。旧小说里女扮男装是乔装,那需要许多做作。难在装得像。只看坤角儿扮须生的,像的有几个?何况做戏还只在戏台上装,一到后台就可以照自己的样儿,而女扮男装却得成天儿到处那么看!侦探小说里的侦探也常在乔装,装得像也不易,可是自在得多。不过——难也罢,易也罢,人反正有时候得装。其实你细看,不但“有时候”,人简直就爱点儿装。“三分模样七分装”是说女人,男人也短不了装,不过不大在模样上罢了。装得像难,装得可爱更难;一番努力往往只落得个“矫揉造作!”所以“装”常常不是一个好名儿。1

1 开篇注解,提出观点

文章开头,作者先解释了什么是“做作”,即“佯”“乔”“装”。然后借用小说戏剧的情节、生活中的女扮男装等详细阐述,并在段末明确地提出观点:“装”常常不是一个好名儿。如此开头安排,虽然文字稍多却不显啰唆,有事例、有观点,极具吸引力。

“一个做好,一个做歹”,小呢逼你出些码头钱,大呢就得让你去做那些不体面的尴尬事儿。2这已成了老套子,随处可以看见。那做好的是装做好,那做歹的也装得格外歹些;一松一紧的拉住你,会弄得你啼笑皆非。这一套儿做作够受的。贫和富也可以装。贫寒人怕人小看他,家里尽管有一顿没一顿的,还得穿起好衣服在街上走,说话也满装着阔气,什么都不在乎似的。——所谓“苏空头”。其实“空头”也不止苏州有。——有钱人却又怕人家打他的主意,开口闭口说穷,他能特地去当点儿什么,拿当票给人家看。这都怪可怜见的。还有一些人,人面前老爱论诗文,谈学问,仿佛天生他一副雅骨头。装斯文其实不能算坏,只是未免“雅得这样俗”罢了。3

2 巧用谚语

做好做歹,指又做好人又做坏人,形容软硬兼施,好话坏话全由他说尽。巧用谚语让论证深入浅出,生动有趣。

3 列举“装”的表现一

做作就是“装”,装什么?装贫装富,装文装雅。各种各样的装,都难免不够自然,令人难受。

有能耐的人,有权位的人有时不免“装模作样”,“装腔作势”。马上可以答应的,却得“考虑考虑”;直接可以答应的,却让你绕上几个大弯儿。论地位也只是“上不在天,下不在田”,而见客就不起身,只点点头儿,答话只喉咙里哼一两声儿。谁教你求他,他就是这么着!——“笑骂由他笑骂,好官儿什么的我自为之!”话说回来,拿身份,摆架子有时也并非全无道理。老爷太太在仆人面前打情骂俏,总不大像样,可不是得装着点儿?可是,得恰到分际,“过犹不及”。总之别忘了自己是谁!别尽拣高枝爬,一失脚会摔下来的。老想着些自己,谁都装着点儿,也就不觉得谁在装。所谓“装模作样”,“装腔作势”。却是特别在装别人的模样,别人的腔和势!为了抬举自己,装别人;装不像别人,又不成其为自己,也怪可怜见的。4

4 列举“装”的表现二

权高位重的人在客人面前“装”,老爷太太在仆人面前“装”。但装也要装得恰到好处,别装成他人的模样,迷失了可怜的自己。用事例表达观点,容易使读者理解和接受。

“不痴不聋,不作阿姑阿翁”,有些事大概还是装聋作哑的好。5倒不是怕担责任,更不是存着什么坏心眼儿。有些事是阿姑阿翁该问的,值得问的,自然得问;有些是无需他们问的,或值不得他们问的,若不痴不聋,事必躬亲,阿姑阿翁会做不成,至少也会不成其为阿姑阿翁。记得那儿说过美国一家大公司经理,面前八个电话,每天忙累不堪,另一家经理,室内没有电话,倒是从容不迫的。这后一位经理该是能够装聋作哑的人。“不闻不问”,有时候该是一句好话;“充耳不闻”,“闭目无睹”,也许可以作“无为而治”的一个注脚。其实无为多半也是装出来的。至于装作不知,那更是现代政治家外交家的惯技,报纸上随时看得见。——他们却还得勾心斗角的“做姿态”,大概不装不成其为政治家外交家罢?6

5 巧用谚语

此句意为“不装痴作聋就无法胜任家仆的工作”。作者用一句谚语自然而然地引出新的观点,有些工作需要适时地装聋作哑,但这种“装”区别于上文提到的种种表现。

6 举例论证

作者摆出美国人的事例,机智地嘲讽了有些人“无为而治”的态度,令人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