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无话可说(2 / 2)

这点简单的意思也还是到中年才觉出的,少年时多少有些热气,想不到这里。中年人无论怎样不好,但看事看得清楚,看得开,却是可取的。这时候眼前没有雾,顶上没有云彩,有的只是自己的路。他负着经验的担子,一步步踏上这条无尽的然而实在的路。他回看少年人那些情感的玩意,觉得一种轻松的意味。他乐意分析他背上的经验,不止是少年时的那些;他不愿远远地捉摸,而愿剥开来细细地看。也知道剥开后便没了那跳跃着的力量,但他不在乎这个,他明白在冷静中有他所需要的。6这时候他若偶然说话,决不会是感伤的或印象的,他要告诉你怎样走着他的路,不然就是,所剥开的是些什么玩意。但中年人是很胆小的;他听别人的话渐渐多了,说了的他不说,说得好的他不说。所以终于往往无话可说——特别是一个寻常的人像我。但沉默又是寻常的人所难堪的,我说苦在话外,以此。7

6 语言优美,富有韵律

在这篇哲理丰富的散文式议论文中,朱自清先生再次展现了他创作的风格——形式美。正如前面这几句富有浪漫色彩的话语,像跳动的音符,婉转悠扬,把一个杰出的中年圣贤形象——“他”,塑造得淋漓尽致。

7 深化论题

一个“但”字,把中年人“看事看得清楚,看得开”的成熟冷静形象,转移到对其“胆小”的讨论上。或是不想圆滑,或是不愿重复,或是不想表露自己,最终变得沉默,无话可说。至此,论题得以深化。

中年人若还打着少年人的调子,——姑不论调子的好坏——原也未尝不可,只总觉“像煞有介事”。他要用很大的力量去写出那冒着热气或流着眼泪的话;一个神经敏锐的人对于这个是不容易忍耐的,无论在自己在别人。这好比上了年纪的太太小姐们还涂脂抹粉地到大庭广众里去卖弄一般,是殊可不必的了。

其实这些都可以说是废话,只要想一想咱们这年头。这年头要的是“代言人”,而且将一切说话的都看作“代言人”;压根儿就无所谓自己的话。这样一来,如我辈者,倒可以将从前狂妄之罪减轻,而现在是更无话可说了。

但近来在戴译《唯物史观的文学论》里看到,法国俗语“无话可说”竟与“一切皆好”同意。呜呼,这是多么损的一句话,对于我,对于我的时代!8

8 总结全文,情感上升

在法国俗语中,“无话可说”竟与“一切皆好”同义,这在作者看来是极大的嘲讽,不仅对自己,也是对当时的时代。“呜呼”一词,道出了时代于人的悲哀,和人于时代的激愤,使“无话可说”的内涵更加深刻。

阅读赏析

说起朱自清先生,人人都知道先生的散文写得形神兼备,异常优美。尤其是先生的哲理散文也别具一格,他擅用犀利的文笔,优美的语言,独特的视角展开论证,把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事物具体化,并折射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对人性的思考与关怀。

《论无话可说》这篇文章写于1931年,那正是中国现代史上动**不安的年代。时年33岁的朱自清先生,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气息中走来,从一位朝气蓬勃的青年,成长为一位洞悉人生百态的中年。时代大环境的变迁和个人经历的积累,使先生看清了做人的艰难和生存的困苦。本文就是在先生失望与苦闷交融的心境下而问世的佳作。

了解写作背景和作者境遇,是我们阅读文章的首要任务。这样我们才能使自己穿越时空,设身处地地理解文章所要传达的思想,切身体会作者所要传递的情感。其实,不仅仅是读文章,我们在写文章时,也要特别在意写作背景,除了大的时代背景外,何时写,在哪里写,心情如何,有无开着音乐,是否放着一杯清茶……这些都可以算是为写作做铺垫的“小背景”,对此我们要予以重视呀!

阅读延伸

1.本文虽是哲理散文,但《论××》也是议论文写作常用的命名方式之一,此外,还有《谈××》《说××》。尝试举几个相关的例子吧!

2.哲理散文虽属散文范畴,但它和议论文一样,也切忌空洞议论,而应增强说理的形象性。比如,本文中“他”的形象。请试着分析一下,“他”在文中的作用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