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樱
探索思考
子规啼,不如归,道是春归人未归。每个异乡人最难以割舍的恐怕就是思乡之情。《我们的海》用平实质朴的语言给我们营造了一种悠闲静谧的氛围,而无意间流露出的那份“梦醒忽惊身是客”的家国之思也不禁让读者唏嘘。
阅读批注
最近偶然在一本外国杂志上看到了一幅海葵的彩图和说明,仿佛无意中遇见了老相识,一段亲切的记忆就此浮上心来,同时附带着想起那将近忘怀的“我们的海”。
是冷落的日本叶山之冬。一天从海边散步回来,经过街市时遇见了卖金鱼的,通红的鱼配着碧绿的藻,在蓄满的清水的缸内游来游去,和北京所卖的完全相同;不过因为缸的玻璃更加精致,望去也更加可爱。这恍如遇见了乡物,很高兴地买了一缸提回家去。1
1 铺垫
红鱼绿藻搭配清水缸,精致又可爱,“和北京所卖的完全相同”“乡物”等点明作者思乡之情这一文章主题,为下文细致状物做了铺垫。
可是过了不久,鱼便都死光了,只剩下一只空缸。觉得弃之可惜,空在那里又怪没有意思;忽然想去捉点海边的什么小动物来养吧,又去散步的时候,便把空缸布置了一下,铺了一层白净的细沙,缀上几个鲜明的贝壳和形状奇特的小石,又捡了点细致的水藻和着海水放进去。布置完毕,隔着玻璃从横面望去,天光水影中,一片平沙,几点乱石,想不到竟呈现出一幅美丽无比的画——一个具体而微的辽阔的海滨。2
2 工笔描写
画线部分语言优美、描写细腻,勾勒出“我们的海”的意境美,同时也反映出作者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工笔描写,即采用细腻写实的手法,将所写对象纤微毕现地刻画出来,形象生动且易于理解。
这意外的成功实在令人惊喜。想起“沙中见世界”的诗句,就说:“这算是我们的海吧。”去捉什么来养的兴致也更高了。
不过这是要慢慢采集的。那天只捕到了两个小小的蟹,放进缸内去的时候,它们像是惊吓,又像是施展诈术,动也不动地缩作一团,可是过了一会,便时而疾走,时而突停地活动起来,并且常把那些小石作为藏身之所来偎傍着,样子依然是惊愕而慌张。3它们的行动那么充满了表情,令人尽看不厌;比起金鱼的晃来晃去,实在有意思多了。
3 拟人
作者采用拟人手法,把小蟹进入陌生环境的不适应刻画得活灵活现。用“缩作一团”和忽走忽停以及“偎傍小石”来凸显小蟹的“惊愕慌张”,生动而形象,画面感极强,令人忍俊不禁。
以后每天到海边总带着瓶子或杯子,把散步完全变成了采集。有时捉到了新奇的东西,回家还要翻书,查字典,找它们的名称和说明,当作一件大事经营着。这么一来,“我们的海”简直变成大海小动物的收容所。到后来实在容不下了。只好把一些比较平凡的和丑陋的淘汰去。究竟那都是些什么,现在不能一一记起了。不过自己对于海边小动物的一点认识,可说完全是那时候因“我们的海”才有的,并且有几种东西,特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想起来还有几分怀念;尤其是那最有趣的寄生蟹,和最美丽的海葵。4
4 承上启下
作者从布置鱼缸一直写到采集动物,此处的过渡句一方面对上文进行总结,另一方面又为引出下文做了铺垫,既完整了文章结构,又将情绪酝酿饱满到位。
在近水的岩石上,海螺蛳是多到无人理会的。我们的采集也从不曾把它们当作对象。有一天,在寻找别的东西的时候,忽然看见几个小海螺蛳离地急行起来,这和它们平常给人的印象相差太远了,简直大吃一惊。细细看去,原来壳,而海螺蛳其实不过是被借用的空壳罢了。螺蛳壳下露出来的腿既细又尖,颇像圆规;而被这腿撑起的壳,又酷肖一个小头大腹的身躯。特别因为是两腿而又直立的缘故,非常近似人形,而且有着一副滑稽的神气,像一个漫画中的大腹“尖头鳗”,也像一个笠帽蓑衣的渔翁。当好几个一齐倾斜着急急走动起来的时候,那简直是童话中的一群乱跑的妖巫。5在“我们的海”中,特别的东西都不过一两个;只有这寄生蟹是养了一大群。(感觉上仿佛如此,其实也不过六七个罢了。)无事便爱看它们顶着别人的壳,装成那副昂首直立的样子,好像是什么小“大人物”似的动作,和那稍有惊动便缩进壳去冒充别人的伎俩,这常常不知不觉把自己带进一种童话世界的喜悦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