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的声音(2 / 2)

5 心理描写

通过对心理活动的描写,生动展现了鸟鸣的“凄厉”。而“烦躁”“焦灼”“悲切”三个词语刻画出情绪的层层递进,极富感染力。

这一天到晚叫了又叫的是什么鸟呢?我正纳闷着想问人,一天傍晚,我住在楼下,楼旁又照例聚着饭后出来聊天的人们,都是所谓下江人,各种的方言形成一片嘈杂,使人颇觉烦扰。可是这时候,那鸟声不受影响地仍旧地叫着,一直叫到那些闲谈得非常起劲的人们都注意起来了。忽然一个南京口音的打住了话头茫然地问着:“这是什么鸟?”另一个湖南口音的回答说:“就是杜鹃啦。”那个问的人没说什么,可是我想,他一定和楼上的我一样地在心中“呵”了一声吧!

这个使人恍然的名字,仿佛是一个暗示,一经点破,从此我听懂了它反复在叫着什么了。一点也不错,是“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一天,半夜里忽然响起警报,依仗着住在乡间,我仍然没有躲避,但也不能安睡,起床伏在窗口张望着。不用说,这是一个月夜,那银色的月光像水一样淹没了无边的田野和山林,那么温柔寂静,好像大自然也正在安眠。但警报一再怒吼,击碎了美梦。忽然漫山遍野散布着**的人群,匆促地奔窜着,四下里躲藏着,过了一会儿却恢复了看不见一个人影,听不见一点声音的月夜。6不过这时已不是温柔的宁静,而是悚然的噤寂。幸而还有田里的蛙,打诨一般阁阁地唱成一片,多少解除了些窒息似的恐怖。但同时也传来无温情的杜鹃的叫唤,趁了一切都在静静躲藏着的当儿,向那些侧听机声的耳朵更起劲地叫着:“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6 动静结合

“安眠”表现了夜的静,但随着突如其来的警报声,这份静被击碎了,随之而来的是“**”“奔窜”“躲藏”,将战争带给人们的无措与恐慌展现得淋漓尽致。虽然最终又回归了静的状态,但此时的“静”中,却包含着危机与恐怖。

“等是有家归不得,杜鹃休向身边啼!”虽然是在繁花如锦的蜀国之春,又有谁会忘记了家乡呢?但愿没有太多人知道它就是杜鹃,就是子规,而它叫的就是“不如归去”吧!我当时曾这样默念着。

家乡是归去了,但曾几何时又离开了。现在宝岛上,我又住在乡下,在这四季如春的地方。花木是繁茂的,但常使我觉得奇怪的是鸟声并不太多。看了到处盛开的杜鹃花,我的耳边似乎又响起杜鹃鸟的“不如归去!”的叫唤。是的,什么时候我再归去听听那些“春的声音”呢?7

7 留韵无穷

以一个设问句结束全文,表现出作者对童年、对故乡的怀念之情,也给读者留下无限的回味空间。

阅读赏析

沉樱是近代知名作家,她的散文简约淳朴,情感真挚。《春的声音》是沉樱的散文代表作之一。本文1939年写于重庆,1949年又重写于台湾,重写不单是为了修饰文字,更多的还是出于难舍的乡情。春日鸟鸣声声,“不如归去”的声响从幼时起便深藏于作者心中,伴随她走过一生。

本文对于声音的描写细致而生动,或直接描写,或利用通感具化其带给人的感受,还通过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刻画声音,等等。在作者笔下,鸟的啼鸣声穿过岁月长河,带我们走进了作者儿时的春日,回味了童年与故乡,是我们学习描写声音的经典范文。

阅读延伸

1.作者共写了几种鸟鸣声?你认为哪一种鸟的叫声留给她的印象最为深刻?

2.请选择两种鸟叫声,简要概括它们的特点,并分析作者听到它们的感受。

3.写春鸟是作者的真正用意吗?结合文章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