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说那时的话,从杨柳枝的乱鬓里所得的境界,照规矩,外带三分风华的。8况且今宵此地,动**着有灯火的明姿。况且今宵此地,又是圆月欲缺未缺,欲上未上的黄昏时候。9叮当的小锣,伊轧的胡琴,沉填的大鼓……弦吹声腾沸遍了三里的秦淮河。喳喳嚷嚷的一片,分不出谁是谁,分不出那儿是那儿,只有整个的繁喧来把我们包填。仿佛都抢着说笑,这儿夜夜尽是如此的,不过初上城的乡下老是第一次呢。真是乡下人,真是第一次。
8 拟人
作者将杨柳枝比作人的鬓发,一方面描写出柳枝的多,另一方面也生动表现出柳枝的柔。而“乱鬓”则写出了柳枝多且肆意生长的状态。作者用字虽少,却包含丰富的意趣在其中。
9 复沓
“况且今宵此地”的反复咏唱,形成一种复沓效果,增强了文字的节奏感,同时强调了“今宵此地”的语境氛围。
穿花蝴蝶样的小艇子多到不和我们相干。货郎担式的船,曾以一瓶汽水之故而拢近来,这是真的。至于她们呢,即使偶然灯影相偎而切掠过去,也无非瞧见我们微红的脸罢了,不见得有什么别的。可是,夸口早哩!──来了,竟向我们来了!不但是近,且拢着了。船头傍着,船尾也傍着;这不但是拢着,且并着了。厮并着倒还不很要紧,且有人扑冬地跨上我们的船头了。这岂不大吃一惊!幸而来的不是姑娘们,还好。(她们正冷冰冰地在那船头上。)来人年纪并不大,神气倒怪狡猾,把一扣破烂的手折,摊在我们眼前,让细瞧那些戏目,好好儿点个唱。他说:“先生,这是小意思。”诸君,读者,怎么办?
好,自命为超然派的来看榜样!两船挨着,灯光愈皎,见佩弦的脸又红起来了。那时的我是否也这样?这当转问他。(我希望我的镜子不要过于给我下不去。)老是红着脸终久不能打发人家走路的,所以想个法子在当时是很必要。说来也好笑。我的老调是一味的默,或干脆说个“不”,或者摇摇头,摆握手表示“决不”。如今都已使尽了。佩弦便进了一步,他嫌我的方术太冷漠了,又未必中用,摆脱纠缠的正当道路惟有辩解。好吗!听他说:“你不知道?这事我们是不能做的。”这是诸辩解中最简洁,最漂亮的一个。可惜他所说的“不知道?”来人倒真有些“不知道!”辜负了这二十分聪明的反语。他想得有理由,你们为什么不能做这事呢?因这“为什么?”佩弦又有进一层的曲解。那知道更坏事,竟只博得那些船上人的一哂而去。他们平常虽不以聪明名家,但今晚却又怪聪明,如洞彻我们的肺肝一样的。这故事即我情愿讲给诸君听,怕有人未必愿意哩。“算了罢,就是这样算了罢!”恕我不再写下了,以外的让他自己说。
叙述只是如此,其实那时连翩而来的,我记得至少也有三五次。我们把它们一个一个的打发走路。但走的是走了,来的还正来。我们可以使它们走,我们不能禁止它们来。我们虽不轻被摇撼,但已有一点杌陧了。况且小艇上总载去一半的失望和一半的轻蔑,在桨声里仿佛狠狠地说,“都是呆子,都是吝啬鬼!”还有我们的船家(姑娘们卖个唱,他可以赚几个子的佣金。)眼看她们一个一个的去远了,呆呆的蹲踞着,怪无聊赖似的。碰着了这种外缘,无怒亦无哀,惟有一种情意的紧张,使我们从颓弛中体会出挣扎来。这味道倒许很真切的,只恐怕不易为倦鸦似的人们所喜。
曾游过秦淮河的到底乖些。佩弦告船家:“我们多给你酒钱,把船摇开,别让他们来噜苏。”自此以后,桨声复响,还我以平静了,10我们俩又渐渐无拘无束舒服起来,又滔滔不断地来谈谈方才的经过。今儿是算怎么一回事?我们齐声说,欲的胎动无可疑的。正如水见波痕轻婉已极,与未波对究不相类。微醉的我们,洪醉的他们,深浅虽不同,却同为一醉。接着来了第二问,既自认有欲的微炎,为什么艇子来时又羞涩地躲了呢?在这儿,答语参差着。佩弦说他的是一种暗昧的道德意味,我说是一种似较深沉的眷爱。我只背诵岂君的几句诗给佩弦听,望他曲喻我的心胸。可恨他今天似乎有些发钝,反而追着问我。
10 衬托
划桨明明有声音,为什么会还“我”以平静呢?原来,先前有各种嘈杂的声音,喧嚣盖过了桨声,也给作者的内心带来些许焦灼。而此刻喧嚣不再,周围恢复了寂静,桨声才又得以听得真切。桨声虽“响”,却衬托出环境的宁静,以响衬静,精妙。
前面已是复成桥。11青溪之东,暗碧的树梢上面微耀着一桁的清光。我们的船就缚在枯柳桩边待月。其时河心里晃**着的,河岸头歇泊着的各式灯船,望去,少说点也有十廿来只。惟不觉繁喧,只添我们以幽甜。虽同是灯船,虽同是秦淮,虽同是我们;却是灯影淡了,河水静了,我们倦了,──况且月儿将上了。灯影里的昏黄,和月下灯影里的昏黄原是不相似的,又何况入倦的眼中所见的昏黄呢。12灯光所以映她的秾姿,月华所以洗她的秀骨,以蓬腾的心焰跳舞她的盛年,以饧涩的眼波供养她的迟暮。必如此,才会有圆足的醉,圆足的恋,圆足的颓弛,成熟了我们的心田。13
11 按序描写
文中几处给出了表示地点的词语,使得泛舟的空间顺序更加易懂。
12 以景衬情
同样的船、河水,泛舟的人也相同,但去时与来时心境已不相同,看到的景也大不相同了。以景物的前后不同来衬托情绪的转换,是写景文章中常用的手法。
13 借景抒情
灯光与月光变换着河水的风姿,也见证了这河的盛年与迟暮。“圆足的醉,圆足的恋,圆足的颓弛”道出作者的哲思,更道出一个有感的灵魂。
犹未下弦,一丸鹅蛋似的月,被纤柔的云丝们簇拥上了一碧的遥天。冉冉地行来,冷冷地照着秦淮。我们已打桨而徐归了。归途的感念,这一个黄昏里,心和境的交萦互染,其繁密殊超我们的言说。主心主物的哲思,依我外行人看,实在把事情说得太嫌简单,太嫌容易,太嫌分明了。实有的只是浑然之感。就论这一次秦淮夜泛罢,从来处来,从去处去,分析其间的成因自然亦是可能;不过求得圆满足尽的解析,使片段的因子们合拢来代替刹那间所体验的实有,这个我觉得有点不可能,至少于现在的我们是如此的。14凡上所叙,请读者们只看作我归来后,回忆中所偶然留下的千百分之一二,微薄的残影。若所谓“当时之感”,我决不敢望诸君能在此中窥得。即我自己虽正在这儿执笔构思,实在也无从重新体验出那时的情景。说老实话,我所有的只是忆。我告诸君的只是忆中的秦淮夜泛。至于说到那“当时之感”,这应当去请教当时的我。而他久飞升了,无所存在。
14 总结全文
文末再次提出思考,并对这次夜泛秦淮的所见与所思进行了总结,也让读者的思绪随作者一起陷入了思考。
阅读赏析
俞平伯先生是著名的作家、古典文学研究家,20世纪20年代后期多作散文,他的散文追求“独特的风致”,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还充满冷与热、情与思的结合。这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就是先生的散文代表作之一。俞平伯先生与朱自清先生虽同题而作,而本文更偏于述感说理,最用力处在于营造秦淮河上的艳异氛围,在景中思,在景中悟,更显空灵、朦胧的意境。
美的语言是表现事物特色的助推剂,本文写河水,写灯光,用词用句精妙非常,如“青溪夏夜的韶华”等等,不一而足,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阅读延伸
1.与朱自清先生的《桨声灯影里秦淮河》相比,本文在对河水的描写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2.文中有几处借景抒情的语句?请你找到,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3.读过两位文学大师的《桨声灯影里秦淮河》,你有何感触?请你试着用上积累的词句写一处你喜欢的景物,或记一次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