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与做人(2 / 2)

再者,我们得着“仁”的人生观,便不会忧得失。为什么呢?因为认定这件东西是我的,才有得失之可言。连人格都不是单独存在,不能明确的画出这一部分是我的,那一部分是人家的,然则哪里有东西可以为我们所得?9既已没有东西为我所得,当然也没有东西为我所失。

9 形象生动

在作者看来,世上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认定是自己的,他用人人熟悉的“画图”来表现,生动形象的论述中蕴含着深深的哲理。

我只是为学问而学问,为劳动而劳动,并不是拿学问劳动等做手段来达某种目的——可以为我们“所得”的。所以老子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你想,有这种人生观的人,还有什么得失可忧呢?总而言之,有了这种人生观,自然会觉得“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自然会“无人而不自得”。他的生活,纯然是趣味化艺术化。这是最高的情感教育,目的教人做到“仁者不忧”。

怎么样才能不惧呢?

有了不惑不忧功夫,惧当然会减少许多了。但这是属于意志方面的事。一个人若是意志力薄弱,便会有丰富的智识,临时也会用不着,便有优美的情操,临时也会变了卦。然则意志怎么才会坚强呢?头一件须要心地光明,孟子说:“浩然之气,至大至刚。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又说:“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10

10 引用论证

作者连续引用孟子的两句言论,有力地论证了一个人想要“意志坚强”首先须心地光明。在生活中,我们要有正气、有骨气,有自省的习惯,更要有勇往直前的精神。

俗话说得好:“生平不作亏心事,夜半敲门心不惊。”一个人要保持勇气,须要从一切行为可以公开做起,这是第一着。第二件要不为劣等欲望之所牵制。

《论语》记: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伸枨。子曰:“枨也欲,焉刚。”一被物质上无聊得嗜欲东拉西扯,那么百炼成钢也会变成绕指柔了。总之,一个人的意志,由刚强变为薄弱极易,由薄弱返到刚强极难。一个人有了意志薄弱的毛病,这个人可就完了。

自己作不起自己的主,还有什么事可做?受别人压制,做别人奴隶,自己只要肯奋斗,终必能恢复自由。自己的意志做了自己情欲的奴隶,那么,真是万劫沉沦,永无恢复自由的余地,终身畏首畏尾,成了个可怜人了。

孔子说:“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11我老实告诉诸君说罢,做人不做到如此,决不会成一个人。但做到如此真是不容易,非时时刻刻做磨炼意志的功夫不可,意志磨炼得到家,自然是看着自己应做的事,一点不迟疑,扛起来便做,“虽千万人吾往矣。”这样才算顶天立地做一世人,绝不会有藏头躲尾左支右绌的丑态。这便是意育的目的,要教人做到“勇者不惧”。

11 引用论证

作者再次引用孔子的言论,向人们展示了“意志坚强”的最高境界。这绝非普通人能做到的。读到这儿,相信很多人会不由得感叹:孔子的言论一针见血、包罗万象,不愧为“大成至圣先师”!

我们拿这三件事作做人的标准,请诸君想想,我自己现时做到哪一件——哪一件稍微有一点把握。倘若连一件都不能做到,连一点把握都没有,嗳哟!那可真危险了,你将来做人恐怕做不成。12讲到学校里的教育吗,第二层的情育,第三层的意育,可以说完全没有,剩下的只有第一层的知育。就算知育罢,又只有所谓常识和学识,至于我所讲的总体智慧靠来养成根本判断力的,却是一点儿也没有。

12 关注听众

在对观点层层论证之后,作者再次把注意力转移到了在场的听众身上,并引导听众对照、思考自己的言行。演讲时,演讲者应把“关注听众”时时记在心中,这样的演讲才更有针对性。

这种“贩卖知识杂货店”的育,把他前途想下去,真令人不寒而栗!现在这种教育,一时又改革不来,我们可爱的青年,除了他更没有可以受教育的地方。诸君啊!你到底还要做人不要?你要知道危险呀,非你自己抖擞精神方法自救,没有人救你呀!

诸君啊!你千万别要以为得些断片的智识,就算是有学问呀。我老实不客气告诉你罢,你如果做成一个人,知识自然是越多越好;你如果做不成一个人,知识却是越多越坏。你不信吗?试想想全国人所唾骂的卖国贼某人某人,是有智识的呀,还是没有智识的呢?试想想全国人所痛恨的官僚政客——专门助军阀作恶鱼肉良民的人,是有智识的呀,还是没有智识的呢?13诸君须知道啊,这些人当十几年前在学校的时代,意气横历,天真烂漫,何尝不和诸君一样?为什么就会堕落到这样的田地呀?

13 举例论证

此处,作者用两个反问句、两类历史人物的事件论证“如果做不成一个人,知识却是越多越坏”的观点。之所以不指名道姓,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当时的政治环境。所以,我们在写文章时,要特别注意“政治立场”,一旦立场错误,再优秀的文章都会黯然失色。

屈原说:“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岂其有他故兮,莫好修之害也。”天下最伤心的事,莫过于看着一群好好的青年,一步一步的往坏路上走。诸君猛醒啊!现在你所厌所恨的人,就是你前车之鉴了。

诸君啊!你现在怀疑吗?沉闷吗?悲哀痛苦吗?觉得外边的压迫你不能抵抗吗?我告诉你:你怀疑和沉闷,便是你因不知才会惑;你悲哀痛苦,便是你因不仁才会忧;你觉得你不能抵抗外界的压迫,便是你因不勇才有惧。这都是你的知、情、意未经过修养磨炼,所以还未成个人。我盼望你有痛切的自觉啊!有了自觉,自然会成功。那么,学校之外,当然有许多学问,读一卷经,翻一部史,到处都可以发现诸君的良师呀!

诸君啊,醒醒罢!养足你的根本智慧,体验出你的人格人生观,保护好你的自由意志。你成人不成人,就看这几年哩!14

14 照应开头

演讲结尾,作者一字不差地重复了开头的那段话,这是更高层次的首尾照应。其所传递出的情感更为强烈,所蕴含的期待更为深沉,不得不说是经典式结尾!

阅读赏析

在我国近代史上,有这样一位响当当的人物。

他师从康有为,他是戊戌变法领袖之一,他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他也是近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没错,他就是梁启超先生!其实,除了这些闪闪发亮的头衔,先生还有一个更值得骄傲的称号——“家教第一人”。为什么这样说呢?这还得从先生的家庭生活谈起。先生一生育有九个子女,五子四女皆被他培养成了国之栋梁,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了“九人九栋梁,一门三院士”的千古佳话。

此外,先生还主张“兴学校,开民智,育人才”,主张普及文字阅读,积极推进儿童教育、师范教育、女子教育等。在先生的心中,“教育、育人”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大计。这从先生1922年12月27日在苏州学生联合会上的演讲《为学与做人》便不难看出了。

在这篇三千多字的演讲中,先生以长者的身份谆谆教导青年人“为学应先学做人”;他提倡通过“知育、情育、意育”,教人做到“不惑、不忧、不惧”;他鼓励青年人用意志战胜欲望,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这样的答案不仅是对百年前青年的劝勉,也是对百年后青年学生的忠告。我们应该庆幸,古圣贤哲中有像先生这样的教育传承者,始终不懈地为青年学生指引方向,指点迷津!

阅读延伸

1.本文中作者多次引用孔子的言论,由此,我们可以推测作者对儒家学说持怎样的态度?

2.用自己的话谈谈你对“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的理解。

3.毛泽东曾评价梁启超是“当时最有号召力的政论家”。建议阅读相关传记书目,对先生有更立体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