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处,作者列举了19世纪英国的密尔和斯宾塞的例子,有力地论证了“你的闲暇往往定你的终身”。虽然每位哲人的事例都只用一句话带过,但给读者带来的感受却是刻骨铭心的。由此我们也可以得出,议论文或演讲稿中的举例论证,只需用精练的文字点到为止,无须长篇大论。这样紧凑的节奏更能带给人以启发、以思考。
第三个方子也只有一句话:“你总得有一点信心。”我们生当这个不幸的时代,眼中所见,耳中所闻,无非是叫我们悲观失望的。特别是在这个年头毕业的你们,眼见自己的国家民族沉沦到这步田地,眼看世界只是强权的世界,望极天边好像看不见一线的光明——在这个年头不发狂自杀,已算是万幸了,怎么还能够希望保持一点内心的镇定和理想的信任呢?我要对你们说:这时候正是我们要培养我们的信心的时候!只要我们有信心,我们还有救。8
8 情感共鸣
本篇演讲的对象是北京大学毕业生。在谈到第三个药方“总得有一点信心”时,时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的胡适先生,面对中国最强高校的大学毕业生,情真意切地对他们的处境和心境表示了理解,极易引起共鸣。紧接着,先生提出,这个时候,更要培养信心!至此,毕业生们的情感被调动起来,对未来有了更多的信心!
古人说:“信心可以移山。”又说:“只要工夫深,生铁磨成绣花针。”你不信吗?当拿破仑的军队征服普鲁士占据柏林的时候,有一位穷教授叫做费希特的,天天在讲堂上劝他的国人要有信心,要信仰他们的民族是有世界的特殊使命的,是必定要复兴的。费希特死的时候(1814),谁也不能预料德意志统一帝国何时可以实现。然而不满五十年,新的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居然实现了。9
9 举例论证
信心的力量到底有多大?作者列举了德意志帝国前期,穷教授费希特的事例予以论证。
一个国家的强弱盛衰,都不是偶然的,都不能逃出因果的铁律的。我们今日所受的苦痛和耻辱,都只是过去种种恶因种下的恶果。我们要收将来的善果,必须努力种现在的新因。
一粒一粒的种,必有满仓满屋的收,这是我们今日应该有的信心。
我们要深信:今日的失败,都由于过去的不努力。
我们要深信:今日的努力,必定有将来的大收成。
佛典里有一句话:“福不唐捐。”唐捐就是白白的丢了。我们也应该说:“功不唐捐!”没有一点努力是会白白的丢了的。在我们看不见想不到的时候,在我们看不见想不到的方向,你瞧!你下的种子早已生根发叶开花结果了!10
10 比喻论证
“努力”好比“种子”,只要努力了,只要播种了,“种子”总在我们不留意的时候生根发芽,这是一个自然生长的过程。在演讲结尾,这样的语言既充满美感,又有极强的鼓动性,把整个演讲推向了**,使全场热血沸腾,对未来充满希望。
朋友们,在你最悲观最失望的时候,那正是你必须鼓起坚强的信心的时候。你要深信: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
阅读赏析
一篇好的文章应该是什么样的?一篇好的演讲稿又应该是什么样的?反复品读胡适先生的这篇文章《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你有没有找到答案呢?这篇演讲稿朴实直白,在先生温文尔雅的谈吐中,人生的真谛也被娓娓道来。
距先生发表此次演讲,已经过去了近百年。近百年间,中国社会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人”的本性却没有变,“两大堕落的方式”——抛弃求知欲望和人生理想也没有变。这是绝大多数青年无法回避的问题。针对这两个问题,胡适先生给出了三个药方,简言之就是“问题”“兴趣”和“信心”。
这三个药方如今看来,仍是一剂妙方,治愈着一批又一批青年人、大学毕业生,乃至中老年人的心灵。我们不得不深深佩服先生超越时代的洞察力和前瞻性。其实,这不仅仅是针对大学毕业生的忠告,更是对每一个渴望拥有充实、理想生活的人的忠告。无论我们现在处于哪个人生阶段,本文都值得好好珍藏、用心拜读。在失意或得意之时,在困惑与清醒之间,都能助我们找到方向,让这座“人生花园”草木繁茂、花朵永不凋零。
阅读延伸
1.本文还有哪些地方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使演讲更加亲切、生动、吸引人呢?
2.在1934年的毕业季,先生又在另一篇文章《赠与大学毕业生的话》中给出了第四个药方,简言之为“自省”。如感兴趣,请认真阅读该文并谈谈感想。
3.请畅想一下,如果你已大学毕业,会培养哪些非职业的正当兴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