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杂谈(2 / 2)

研究要冷静,创作要热烈,时而研究时而创作便是忽冷忽热。作者的视角非常独特,而语言更是富有生机,仿佛让人亲身体验到了一冷一热的不适之感。写作时,从生活中挖掘一些有生机的词语可以使文章更加丰富,有层次。当然,你也可适当地使用新媒体时代的某些网络热门词语,但切不可过于频繁。

还有一种坏处,是一做教员,未免有顾忌;教授有教授的架子,不能畅所欲言。这或者有人要反驳:那么,你畅所欲言就是了,何必如此小心。然而这是事前的风凉话,一到有事,不知不觉地他也要从众来攻击的。而教授自身,纵使自以为怎样放达,下意识里总不免有架子在。所以在外国,称为“教授小说”的东西倒并不少,但是不大有人说好,至少,是总难免有令大家烦的炫学的地方。

所以我想,研究文学是一件事,做文章又是一件事。

第二,我常被询问:要弄文学,应该看什么书?这实在是一个极难回答的问题。先前也曾有几位先生给青年开过一大篇书目。但从我看来,这是没有什么用处的,因为我觉得那都是开书目的先生自己想要看或者未必想要看的书目。我以为倘要弄旧的呢,倒不如姑且靠着张之洞的《书目答问》去摸门径去。倘是新的,研究文学,则自己先看看各种的小本子,如本间久雄的《新文学概论》,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瓦浪斯基们的《苏俄的文艺论战》之类,然后自己再想想,再博览下去。8因为文学的理论不像算学,二二一定得四,所以议论很纷歧。如第三种,便是俄国的两派的争论,——我附带说一句,近来听说连俄国的小说也不大有人看了,似乎一看见“俄”字就吃惊,其实苏俄的新创作何尝有人绍介,此刻译出的几本,都是革命前的作品,作者在那边都已经被看作反革命的了。倘要看看文艺作品呢,则先看几种名家的选本,从中觉得谁的作品自己最爱看,然后再看这一个作者的专集,然后再从文学史上看看他在史上的位置;倘要知道得更详细,就看一两本这人的传记,那便可以大略了解了。如果专是请教别人,则各人的嗜好不同,总是格不相入的。

8 指导性强

本段内容,作者重点在谈应该看什么书。此处,作者推荐了几本自己认为实用并值得一看的书目。从听众的角度来看,这是作者非常宝贵的经验,是听演讲的重要收获之一。而最后一句“然后自己再想想,再博览下去”又给足了听众自主选择书目的空间。所以,在演讲中,根据演讲题目提出一些实用、可行的建议,会让听众感觉收获颇丰。

第三,说几句关于批评的事。现在因为出版物太多了,——其实有什么呢,而读者因为不胜其纷纭,便渴望批评,于是批评家也便应运而起。9批评这东西,对于读者,至少对于和这批评家趣旨相近的读者,是有用的。但中国现在,似乎应该暂作别论。往往有人误以为批评家对于创作是操生杀之权,占文坛的最高位的,就忽而变成批评家;他的灵魂上挂了刀。但是怕自己的立论不周密,便主张主观,有时怕自己的观察别人不看重,又主张客观;有时说自己的作文的根柢全是同情,有时将校对者骂得一文不值。凡中国的批评文字,我总是越看越胡涂,如果当真,就要无路可走。印度人是早知道的,有一个很普通的比喻。他们说:一个老翁和一个孩子用一匹驴子驮着货物去出卖,货卖去了,孩子骑驴回来,老翁跟着走。但路人责备他了,说是不晓事,叫老年人徒步。他们便换了一个地位,而旁人又说老人忍心;老人忙将孩子抱到鞍鞒上,后来看见的人却说他们残酷;于是都下来,走了不久,可又有人笑他们了,说他们是呆子,空着现成的驴子却不骑。于是老人对孩子叹息道,我们只剩了一个办法了,是我们两人抬着驴子走。10

9 交代缘由

批评家这种职业是怎么出现的呢?作者用一句话交代了其产生的缘由,并在下文概述了批评家的种种表现。有助于听众对此话题了解得更为透彻。

10 举例论证

作者借用印度故事“祖孙抬驴”来隐喻批评家产生的恶果——让人无所适从,无路可选。这个事例放在此处,生动又形象,恰当又鲜明。而听故事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一种喜好,在演讲中用经典故事论证观点,更能引人入胜。

无论读,无论做,倘若旁征博访,结果是往往会弄到抬驴子走的。

不过我并非要大家不看批评,不过说看了之后,仍要看看本书,自己思索,自己做主。看别的书也一样,仍要自己思索,自己观察。倘只看书,便变成书厨,即使自己觉得有趣,而那趣味其实是已在逐渐硬化,逐渐死去了。我先前反对青年躲进研究室,也就是这意思,至今有些学者,还将这话算作我的一条罪状哩。

听说英国的培那特萧(萧伯纳)(Bernard Shaw),有过这样的意思的话:世间最不行的是读书者。因为他只能看别人的思想艺术,不用自己。这也就是勖本华尔(叔本华)(Schopenhauer)之所谓脑子里给别人跑马。11较好的是思索者。因为能用自己的生活力了,但还不免是空想,所以更好的是观察者,他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

11 引用论证

间接引用萧伯纳、叔本华等人的言论,论证了只读书不思考的人是最不行、最低级的,极具权威性和启发性。

这是的确的,实地经验总比看,听,空想确凿。我先前吃过干荔支,罐头荔支,陈年荔支,并且由这些推想过新鲜的好荔支。这回吃过了,和我所猜想的不同,非到广东来吃就永不会知道。12但我对于萧的所说,还要加一点骑墙的议论。

12 举例论证

作者用自己品尝荔枝的亲身经历,生动地论证了“实地经验总比看,听,空想确凿”。而因本次演讲地点在广州,“荔枝事例”显然非常具有代表性,让听众获得了极强的情感共鸣。

萧是爱尔兰人,立论也不免有些偏激的。我以为假如从广东乡下找一个没有历练的人,叫他从上海到北京或者什么地方,然后问他观察所得,我恐怕是很有限的,因为他没有练习过观察力。所以要观察,还是先要经过思索和读书。

总之,我的意思是很简单的:我们自动的读书,即嗜好的读书,请教别人是大抵无用,只好先行泛览,然后决择而入于自己所爱的较专的一门或几门;但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实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

阅读赏析

1927年7月16日,一个炎热的夏日,鲁迅先生应邀前往广州知用中学做演讲。演讲什么呢?在本文第一段,先生用“随便谈谈读书”“算不得什么演讲”打开了话题。“漫不经心”的开头之后,尽是亲切的交谈,满满的干货,整篇演讲都是先生关于“读书”的思考和见解。

文中,先生以多种论证方式对“职业的读书”和“嗜好的读书”作了细致区分,让台下的听众忍不住偷偷琢磨起自己的读书性质。后半场演讲中,先生就多数人关心的读书问题做了分点论述,并在最后总结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要嗜好的读书、有兴味的读书。手不释卷、乐在其中、独立思考、活学活用……这大概就是读书的最高境界,也是先生此次演讲最想传达的精髓吧!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先生的很多名篇名作常出现于各类出版物上,为何这篇却很少被提及呢?如果非要找个原因,大概是因为先生谈得太朴实了,文中没有妙法和捷径,也不谈深奥的观念和理论,只谈朴素而实在的读书见解。事实上,朴实无华的文字常常胜过那些让人眼花缭乱的大道理。你觉得呢?

阅读延伸

1.请用自己的话总结本文观点及论证思路。

2.除了画线句子,本文中还有一处使用了比喻论证,你能找出来吗?

3.结合本文内容及自身感受,说一说当代中学生的阅读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