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
探索思考
友情为人生之酒。——杨格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故人南北东西去,独领江山一片哀”便是当时众多文人学者的真实写照。他们放下杯中酒,拿起手中笔,扛起肩上旗,携手并进共赴抗战大业。孔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在革命的道路上,志同道合方为谋。且看这一干老友,满怀豪情,为友情举杯,为革命碰杯,为胜利干杯!
阅读批注
虽然家在北平,可是已有十六七年没在北平住过一季以上了。因此,对于北平的文艺界朋友就多不相识。
不喜上海,当然不常去,去了也马上就走开,所以对上海的文艺工作者认识的也很少。
有三次聚会是终生忘不掉的:一次是在北平,杨今甫与沈从文两先生请吃饭,客有两桌,酒是满坛;多么快活的日子啊!今甫先生拳高量雅,喊起来大有威风。从文先生的拳也不弱,杀得我只有招架之工,并无还手之力。那快乐的日子,我被写家们困在酒阵里!最勇敢的是叶公超先生,声高手快,连连挑战。朱光潜先生拳如其文,结结实实,一字不苟。朱自清先生不慌不忙,和蔼可爱。林徽音女士不动酒,可是很会讲话。几位不吃酒的,谈古道今,亦不寂寞,有罗膺中先生,黎锦明先生,罗莘田先生,魏建功先生……1其中,莘田是我自幼的同学,我俩曾对揪小辫打架,也一同逃学去听《施公案》。他的酒量不大,那天也陪了我几杯,多么快乐的日子!这次遇到的朋友,现在大多数是在昆明,每个人都跑了几千里路。他们都最爱北平,而含泪逃出北平;什么京派不京派,他们的气节不比别人低一点呀!2那次还有周作人先生,头一回见面,他现在可是还在北平,多么伤心的事!
1 叙述
作者用大量笔墨详细描写了与友人把酒言欢的场景,将众人酒酣耳热、意气风发的画面刻画得栩栩如生,令读者心生“酒逢知己千杯少”之感。作者对众人进行逐一描写,看似烦冗,实则是为了突显众多友人的迥异百态,同时也反映出彼此之间的深厚友谊。
2 叙述
1937年7月,北平沦陷。作者用“含泪逃出北平”“跑了几千里路”刻画了众多学者跋山涉水南下避难的艰辛,也抒发了自己心中的悲愤之情,同时作者赞扬众人气节之高尚,也从侧面传递出一时的退让是为了日后更好的进攻的深远意义。
第二次是在上海,林语堂与邵洵美先生请客,我会到沈有乾、简又文,诸先生。第三次是郑振铎先生请吃饭,我遇到茅盾,巴金,黎烈文,徐调孚,叶圣陶诸位先生。这些位写家们,在抗战中,我只会到了三位:简又文、圣陶与茅盾。在上海的,连信也不便多写,在别处的,又去来无定,无从通信。不过,可以放心的,他们都没有逃避,都没有偷闲,由友人们的报告,知道他们都勤苦的操作,比战前更努力。那可纪念的酒宴,等咱们打退了敌人是要再来一次呀!今日,我们不教酒杯碰着手,胜利是须“争”取来的啊!我们须紧握着我们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