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青
探索思考
作为与张爱玲齐名的女作家,苏青却并不为大众所熟知。张爱玲说,中国的房屋有所谓“一明两暗”,苏青是明的那一间。能得张爱玲如此赞誉,这一间“明屋”又有何特别之处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苏青《自己的房间》,去一探究竟。
阅读批注
现在,我希望有一个自己的房间。
走进自己的房间里,关上房门,我就把旗袍脱去,换上套睡衣睡裤。睡衣裤是条子绒做的,宽大,温暖,柔软,兼而有之。于是我再甩掉高跟鞋,剥下丝袜,让赤脚曳着双红纹皮拖鞋,平平滑滑,怪舒服的。
身体方面舒服之后,心里也就舒服起来了。索性舒服个痛快吧,于是我把窗子也关好,放下窗帘,静悄悄地。房间里光线显得暗了些,但是我的心底却光明,自由自在,无拘无束。1
1 反衬
放下窗帘,房间变暗,作者心底却变得光明,备感自由,从侧面衬托出作者对心灵自由的渴望之情。反衬,就是利用本体与衬体的形象、特点差异,从反面来衬托本体,使之鲜明突出。
我的房间,也许是狭小得很:一床,一桌,一椅之外,便再也放不下什么了。但是那也没有什么,我可以坐在椅上看书,伏在桌上写文章,和躺在**胡思乱想。
我的房间,也许是龌龊得很,墙上点点斑斑,黑迹,具虫血迹,以及墙角漏洞流下来的水迹等等,触目皆是。然而那也没有什么,我的眼睛多的正好是幻觉能力,我可以把这堆斑点看作古希腊美术,同时又把另一堆斑点算是夏夜里,满天的繁星。2
2 比喻
脏乱的污渍斑点在作者眼中化身美术、变为繁星,同样的还有下文提到的各种噪音,也被作者作了相应美化,这些都从侧面衬托出作者对于独处空间、对身心自由的极度向往及渴望。
我的房间的周围,也许并不十分清静:楼上开着无线电,唱京戏,有人跟着哼;楼下孩子哭声,妇人责骂声;而外面弄堂里,喊卖声,呼唤声,争吵声,皮鞋足声,铁轮车推过的声音,各式各样,玻璃隔不住,窗帘遮不住的嘈杂声音,不断传送我的耳膜里来。但是那也没有什么,我只把它们当作田里的群蛙阁阁,帐外的蚊子嗡嗡,事不平已,决不烦躁。有时候高兴起来,还带着几分好奇心侧耳静听,听他们所哼的腔调如何,所写的语句怎样,喊卖什么,呼唤那个,争吵何事,皮鞋足声是否太重,铁轮车推过时有否碾伤地上的水门汀等等,一切都可以供给我幻想的资料。
让我独个子关在自己的房里听着,看着,幻想着吧!全世界的人都不注意我的存在,我便可以自由工作,娱乐,与休息了。
然而,这样下去,我难道不会感到寂寞吗?
当然——
在寂寞的时候,我希望有只小猫伴着我。它是懒惰而贪睡的,不捉鼠,不抓破我的旧书,整天到晚,只是蜷伏在我的脚旁,咕哈咕哈发着鼾声。3
3 想象
在想象的世界里,任何事物的本质特性都可以随意变幻,可以跟随人的意志而转移,比如文中的猫可以不捉老鼠只睡觉,这便是想象的魅力。在日常情感描写中,可以尝试运用合理想象,将要抒发的情感寄托在想象出来的事物上,往往可以取得很好的艺术效果。需要注意的是,想象出的事物与要表达的情感之间必须有一定的相关性,这样便于读者理解人物情感。如文中作者想象出的猫,不捉老鼠不挠书,只会睡觉。这些想象出来的特质便符合作者的期许,既能排解寂寞又不会带来麻烦。
于是我赤着的脚从红纹皮拖鞋里没出来,放在它的背上,暖烘烘地。书看得疲倦了,便把它提起来,放在自己的膝上。它的眼皮略睁一下。眼珠是绿的,瞳孔像条线,慢慢的,它又闭上眼皮咕嗜咕啥的睡熟了。
我对它喃喃诉说自己的悲愤;
它的回答是:咕啥咕喀。
我对它喃喃诉说自己的孤寂;
它的回答是:咕哈咕咯。
我对它轻轻叹息着;
咕喀咕喀。
我对它流下泪来。
眼泪落在它的眼皮上,它倏地睁开眼来,眼珠是绿的,瞳孔像条线,慢慢的,它又闭上眼皮咕喀咕哈的睡熟了。4
4 排比、照应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