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儿时(2 / 2)

这原是为了父亲嗜蟹,以吃蟹为中心而举行的。故这种夜宴,不仅限于中秋,有蟹的季节里的月夜,无端也要举行数次。不过不是良辰佳节,我们少吃一点。有时两人分吃一只。我们都学父亲,剥得很精细,剥出来的肉不是立刻吃的,都积攒在蟹斗里,剥完之后,放一点姜醋,拌一拌,就作为下饭的菜,此外没有别的菜了。因为父亲吃菜是很省的,而且他说蟹是至味,吃蟹时混吃别的菜肴,是乏味的。我们也学他,半蟹斗的蟹肉,过两碗饭还有余,就可得父亲的称赞,又可以白口吃下余多的蟹肉,所以大家都勉励节省。现在回想那时候,半条蟹腿肉要过两大口饭,这滋味真好!自父亲死了以后,我不曾再尝这种好滋味。现在,我已经自己做父亲,况且已经茹素,当然永远不会再尝这滋味了。唉!儿时欢乐,何等使我神往!

然而这一剧的题材,仍是生灵的杀虐!因此这回忆一面使我永远神往,一面又使我永远忏悔。7

7 照应前文、点明主旨

此处呼应前文,同时紧扣主题,点明文章的中心思想。

第三件不能忘却的事,是与隔壁豆腐店里的王囡囡的交游,而这交游的中心,在于钓鱼。

那是我十二三岁时的事,隔壁豆腐店里的王囡囡是当时我的小伴侣中的大阿哥。他是独子,他的母亲、祖母和大伯,都很疼爱他,给他许多的钱和玩具,而且每天放任他在外游玩。他家与我家贴邻而居。我家的人们每天赴市,必须经过他家的豆腐店的门口,两家的人们朝夕相见,互相来往。小孩子们也朝夕相见,互相来往。8此外他家对于我家似乎还有一种邻人以上的深切的交谊,故他家的人对于我特别要好,他的祖母常常拿自产的豆腐干、豆腐衣等来送给我父亲下酒。同时在小侣伴中,王囡囡也特别和我要好。他的年纪比我大,气力比我好,生活比我丰富,我们一道游玩的时候,他时时引导我,照顾我,犹似长兄对于幼弟。我们有时就在我家的染坊店里的榻上玩耍,有时相偕出游。他的祖母每次看见我俩一同玩耍,必叮嘱囡囡好好看待我,勿要相骂,我听人说,他家似乎曾经患难,而我父亲曾经帮他们忙,所以他家大人们吩咐王囡囡照应我。

8 对偶

因朝夕相见,故互相来往,大人小孩,皆是如此。作者用对偶句式来描写与邻家的关系,工整利落,也刻画出两家关系之亲密。

我起初不会钓鱼,是王囡囡教我的。他叫大伯买两副钓竿,一副送我,一副他自己用。他到米桶里去捉许多米虫,浸在盛水的罐头里,领我到木场桥去钓鱼。他教给我看,先捉起一个米虫来,把钓钩从虫尾穿进,直穿到头部。然后放下水去。9他又说:“浮珠动一动,你要立刻拉,那么钩子钩住鱼的颚,鱼就逃不脱。”我照他所教的试验,果然第一天钓了十几头白条,然而都是他帮我拉钓竿的。

9 动作描写

作者用一连串的动作细腻地刻画了用米虫钓鱼的全过程,营造出一幅生动活泼的钓鱼场景,从侧面反映出钓鱼带来的乐趣。

第二天,他手里拿了半罐头扑杀的苍蝇,又来约我去钓鱼。途中他对我说:“不一定是米虫,用苍蝇钓鱼更好。鱼喜欢吃苍蝇!”这一天我们钓了一小桶各种的鱼。回家的时候,他把鱼桶送到我家里,说他不要。我母亲就叫红英去煎一煎,给我下晚饭。

自此以后,我只管喜欢钓鱼。不一定要王囡囡陪去,自己一人也去钓,又学得了掘蚯蚓来钓鱼的方法。而且钓来的鱼,不仅够自己下晚饭,还可送给店里的人吃,或给猫吃,我记得这时候我的热心钓鱼,不仅出于游戏欲,又有几分功利的兴味在内。有三四个夏季,我热心于钓鱼,给母亲省了不少的菜蔬钱。

后来我长大了,赴他乡入学,不复有钓鱼的工夫。但在书中常常读到赞咏钓鱼的文句,例如什么“独钓寒江雪”,什么“渔樵寄此身”,才知道钓鱼原来是很风雅的事。后来又晓得所谓“游钓之地”的美名称,是形容人的故乡的。我大受其煽惑,为之大发牢骚:我想,“钓鱼确是雅的,我的故乡,确是我的游钓之地,确是可怀的故乡”。但是现在想想,不幸而这题材也是生灵的杀虐!

我的黄金时代很短,可怀念又只有这三件事。不幸而都是杀生取乐,都使我永远忏悔。10

10 首尾呼应、点明主旨

首尾相互呼应,使得文章结构紧密严谨,内容完整,同时再次强调主题,烘托作者既怀念童年的美好时光,又对杀生取乐的行为忏悔不已,加深读者印象,引起读者共鸣。

阅读赏析

丰子恺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漫画家,师从李叔同和夏丏尊。前者给予丰子恺音乐及美术的启蒙,后者则提倡用白话文来表达真情实感,被丰子恺奉为圭臬。由此,丰子恺先生的散文作品中便充满了平实的文字和纯真的画风。1918年,李叔同出家为僧,丰子恺先生自此与佛教结缘。《忆儿时》这篇文章便通过记录儿时三件难忘的事,表达了作者对童年时光的深切怀念以及对杀生取乐的深深忏悔。

在丰老眼中,童年才是人一生中的“黄金年代”。在那里,没有成人世界的虚伪狡诈,只有儿童专属的天真与纯粹。在儿童的世界里,吃和玩便是快乐的全部,简单而又美好。作者用细腻平实的笔触为我们讲述了养蚕、吃蟹、钓鱼三件趣事,并将亲情、友情穿插其中,细节方面的描写更是丝丝入扣,引人入胜。童年趣事中蕴含着的童真快乐让丰老先生感动一生,而回归童真、回归悲天悯人的本性更是他的一生所求。读罢这篇朴实无华却寓意悠远的文章,我们不仅能触碰到丰老那一颗虔诚的礼佛之心,同时也能体会到其作品所蕴含的“于细微处见大义”的精妙所在。

阅读延伸

1.根据作者回忆,养蚕的乐趣都有哪些?

2.作者引用诗句“自织藕丝衫子嫩,可怜辛苦赦春蚕”,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3.作者为什么说“我的黄金时代很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