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
探索思考
丰子恺先生被称为“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在他眼中,童年才是人一生中的“黄金时代”。无论是散文还是漫画,他都用手中的笔来记录童真,记录那天真烂漫的黄金岁月。带着一颗赤子之心走过颠沛流离的半生,归来的仍是温柔少年。
阅读批注
我回忆儿时,有三件不能忘却的事。1
1 开门见山
朴实无华的开篇,寥寥数语,总领全文。没有任何铺垫,看似有些突兀,其实这便是作者的为人之道——率真朴实。
第一件是养蚕。那是我五六岁时、我的祖母在日的事。我的祖母是一个豪爽而善于享乐的人,良辰佳节不肯轻轻放过。养蚕也每年大规模地举行。其实,我长大后才晓得,祖母的养蚕并非专为图利,叶贵的年头常要蚀本;然而她喜欢这暮春的点缀,故每年大规模地举行。我所喜欢的是,最初是蚕落地铺。那时我们的三开间的厅上、地上统是蚕,架着经纬的跳板,以便通行及饲叶。蒋五伯挑了担到地里去采叶,我与诸姐跟了去,去吃桑葚。蚕落地铺的时候,桑葚已很紫很甜了,比杨梅好吃得多。我们吃饭之后,又用一张大叶做一只碗,采了一碗桑葚,跟了蒋五伯回来。蒋五伯饲蚕,我就以走跳板为戏乐,常常失足翻落地铺里,压死许多蚕宝宝,祖母忙喊蒋五伯抱我起来,不许我再走。然而这满屋的跳板,像棋盘街一样,又很低,走起来一点也不怕,真有乐趣。这真是一年一度的难得的乐事!所以虽然祖母禁止,我总是每天要去走。2
2 比喻
作者仿佛回到儿时,正以幼童的口吻向我们讲述走跳板的乐趣。因为年幼无知,所以对压死幼蚕一事并无太多感触,也正因为年幼无知,走跳板的乐趣才会盈满童年回忆。“我总是每天要去走”更是刻画出作者幼年时无拘无束的天真心理。
蚕上山之后,全家静静守护,那时不许小孩子们噪了,我暂时感到沉闷。然而过了几天,采茧,做丝,热闹的空气又浓起来。我们每年照例请牛桥头七娘娘来做丝。蒋五伯每天买枇杷和软糕来给采茧、做丝、烧火的人吃。大家认为现在是辛苦而有希望的时候,应该享受这点心,都不客气地取食,我也无功受禄地天天吃多量的枇杷与软糕,这又是乐事。
七娘娘做丝休息的时候,捧了水烟筒,伸出她左手上的短少半段的小指给我看,对我说:做丝的时候,丝车后面,是万万不可走近去的。她的小指,便是小时候不留心被丝车轴棒轧脱的。她又说:“小囝囝不可走近丝车后面去,只管坐在我身旁,吃枇杷,吃软糕。还有做丝做出来的蚕蛹,叫妈妈油炒一炒,真好吃哩!”然而我始终不要吃蚕蛹,大概是我爸爸和诸姐都不吃的缘故。我所乐的,只是那时候家里的非常的空气。日常固定不动的堂窗、长台、八仙椅子,都收拾去,而变成不常见的丝车、匾、缸。又不断地公然地可以吃小食。
丝做好后,蒋五伯口中唱着“要吃枇杷,来年蚕罢”,收拾丝车,恢复一切陈设。我感到一种兴尽的寂寥。然而对于这种变换,倒也觉得新奇而有趣。3
3 变换
孩童是感性的,他们对于世界的感知来自于通过各种感官杂糅以后形成的一种整体感觉,而非对具体的人或事经过分析得到的思维定式,这便是作者所说的“非常的空气”。“固定不动”的家具变成“不常见”的丝车,作者感到新奇,丝车再变回家具,作者又感到“兴尽的寂寥”,这种反复的变化给作者感官带来的便是新鲜刺激,而家中摆设的变化、美味的小食则是其快乐的源泉,简单而纯真,令人心生向往。在感情描写中,可以借事物之间的变换来从侧面映衬人物情绪的起伏,生动且易于理解。
现在我回忆这儿时的事,常常使我神往!祖母、蒋五伯、七娘娘和诸姐都像童话里、戏剧里的人物了。且在我看来,他们当时这剧的主人公便是我。何等甜美的回忆!只是这剧的题材。现在我仔细想想觉得不好:养蚕做丝,在生计上原是幸福的,然其本身是数万的生灵的杀虐!《西青散记》里面有两句仙人的诗句:“自织藕丝衫子嫩,可怜辛苦赦春蚕。”安得人间也发明织藕丝的丝车,而尽赦天下的春蚕的性命!
我七岁上祖母死了,我家不复养蚕。不久父亲与诸姐弟相继死亡,家道衰弱了,我的幸福的儿时也过去了。因此这回忆一面使我永远神往,一面又使我永远忏悔。 4
第二件不能忘却的事,是父亲的中秋赏月。而赏月之乐的中心,在于吃蟹。我的父亲中了举人之后,科举就废,他无事在家,每天吃酒,看书。他不要吃羊、牛、猪肉,而喜欢吃鱼、虾之类。而对于蟹,尤其喜欢。自七八月起直到冬天,父亲平日的晚酌规定吃一只蟹,一碗隔壁豆腐店里买来的开锅热豆腐干。他的晚酌,时间总在黄昏。八仙桌上一盏洋油灯,一把紫砂酒壶,一只盛热豆腐干的碎瓷盖碗,一把水烟筒,一本书,桌子角上一只端坐的老猫。5我脑中这印象非常深刻,到现在还可以清楚地浮现出来。我在旁边看,有时他给我一只蟹脚或半块豆腐干。然我喜欢蟹脚。蟹的味道真好,我们五个姊妹兄弟,都喜欢吃,也是为了父亲喜欢吃的缘故。只有母亲与我们相反,喜欢吃肉,而不喜欢又不会吃蟹,吃的时候常常被蟹螯上的刺刺开手指,出血;而且抉剔得很不干净。父亲常常说她是外行。父亲说:吃蟹是风雅的事。吃法也要内行才懂得。先折蟹脚,后开蟹斗……脚上的拳头(即关节)里的肉怎样才能吃干净,脐里的肉怎样可以剔出……脚爪可以当作剔肉的针……蟹螯上的骨头可以拼成一只很好看的蝴蝶……父亲吃蟹真是内行,吃得非常干净。6所以陈妈妈说:“老爷吃下来的蟹壳,真是蟹壳。”
4 含蓄表达、点明主旨
对于家人的相继去世,作者仅用“我的幸福的儿时也过去了”一笔轻轻带过,看似平淡,却能让人从中感到无尽的哀伤。从简洁处理的文笔中我们又能体会到丰老对于生死淡然的人生态度。日常写作中,情感的抒发并非只能靠炽热强烈的描写来表达,相反,恰到好处的含蓄平静的描述下也藏着暗波流动、波涛汹涌,这样表达出来的感情会更加饱满,更具冲击力,直抵人心。
5 动静结合、场景描写
桌上,有荤有素,有烟有书,还有一只老猫。透过“开锅热豆腐干”,我们仿佛看到了腾腾上升的热气,而老猫却在桌上“端坐”。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作者寥寥数笔,勾勒出一幅极富生气的场景,画面感十足,而这便是令作者印象深刻的重要原因。
6 工笔描写
作者细致地刻画吃蟹的步骤,既说明了儿时的作者对吃蟹的偏爱程度,同时也反映了对这份童年记忆的印象深刻。工笔写法,就是要抓住所写事物的重点,精雕细刻突出其特征,从而传达作者的情感。
蟹的储藏所,就在天井角落里的缸里,经常总养着十来只。到了七夕、七月半、中秋、重阳等节候上,缸里的蟹就满了,那时我们都有得吃,而且每人得吃一大只,或一只半。尤其是中秋一天,兴致更浓,在深黄昏,移桌子到隔壁的白场上的月光一桌,此外只有一个供差使的红英坐在旁边。大家谈笑,看月亮,他们——父亲和诸姐——直到月落明光,我则半途睡去,与父亲和诸姐不分而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