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
探索思考
弘一法师与印光法师,位列民国四大高僧之列。叶圣陶先生有缘与二位法师相见,便写了这篇《弘一法师与印光法师》的文章。在文中,叶圣陶称一位法师是“水样的秀美,飘逸”,一位法师是“山样的浑朴,凝重”。想一睹两位法师的风采吗?那就走进这篇文章吧。
阅读批注
在到功德林去会见弘一法师的路上,怀着似乎从来不曾有过的洁净的心情;1也可以说带着渴望,不过与希冀看一出著名的电影剧等的渴望并不一样。
1 对比
作者将此时的心情与之前的心情相比较,从侧面表现出弘一法师高洁的人物形象。
弘一法师就是李叔同先生,我最初知道他在民国初年;那时上海有一种《太平洋报》,其艺术副刊由李先生主编,我对于副刊所载他的书画篆刻都中意。以后数年,听人说李先生已经出了家,在西湖某寺。游西湖时,在西泠印社石壁上见到李先生的“印藏”。去年子恺先生刊印《子恺漫画》,丏尊先生给它作序文,说起李先生的生活,我才知道得详明些。就从这时起,知道李先生现在称弘一了。
于是不免向子恺先生询问关于弘一法师的种种,承他详细见告。十分感兴趣之余,自然来了见一见的愿望,就向子恺先生说了。“好的,待有机缘,我同你去见他。”子恺先生的声调永远是这样朴素而真挚的。以后遇见子恺先生,他常常告诉我弘一法师的近况。记得有一次给我看弘一法师的来信,中间有“叶居士”云云,我看了很觉惭愧,虽然“居士”不是什么特别的尊称。
前此一星期,饭后去上工,劈面来三辆人力车。最先是个和尚,我并不措意。第二是子恺先生,他惊喜似地向我颠头。我也颠头,心里就闪电般想起“后面一定是他”!人力车夫跑得很快,第三辆一霎经过时,我见坐着的果然是个和尚,清癯的脸,颔下有稀疏的长髯。我的感情有点激动,“他来了!”这样想着,屡屡回头望那越去越远的车篷的后影。
第二天,就接到子恺先生的信,约我星期日到功德林去会见。2
2 插叙
插叙,在写作过程中,由于表达的需要,插入一个或几个与主要内容有关的内容,对主要内容进行补充或解释等的表达方式。作者使用插叙交代了自己与弘一法师的因缘,以及此次拜会弘一法师的缘由。
是深深尝了世间味,探了艺术之宫的,却回过来过那种通常以为枯寂的持律念佛的生活,他的态度该是怎样,他的言论该是怎样,实在难以悬揣。因此,在带着渴望的似乎从来不曾有过的洁净的心情里,还掺着些惝怳的成分。
走上功德林的扶梯,被侍者导引进那房间时,近十位先到的恬静地起立相迎。靠窗的左角,正是光线最明亮的地方,站着那位弘一法师,带笑的容颜,细小的眼眸子放出晶莹的光。3丏尊先生给我介绍之后,叫我坐在弘一法师的侧边。弘一法师坐下来之后,就悠然数着手里的念珠。4我想一颗念珠一声“阿弥陀佛”吧。本来没有什么话要向他谈,见这样更沉入近乎催眠状态的凝思,言语是全不需要了。可怪的是在座一些人,或是他的旧友,或是他的学生,在这难得的会晤时,似乎该有好些抒情的话与他谈,然而不然,大家也只默然不多开口。未必因僧俗殊途,尘净异致,而有所矜持吧。或许他们以为这样默对一二小时,已胜于十年的晤谈了。5
3 环境描写、外貌描写
作者根据自己看到弘一法师的顺序,先描写环境,用“最明亮”一词对弘一法师的高僧形象进行烘托;再抓住弘一法师的外貌特点,用“带笑的容颜”表现弘一法师的慈蔼,用“细小的眼眸子放出晶莹的光”表现弘一法师的精气神,突出展现弘一法师的人物形象。
4 动作描写
“悠然”一词写出了弘一法师的气定神闲的高僧风范。
5 叙议结合
作者以夹叙夹议的表达方式,一边叙述在座之人沉默的情景,一边对这一令自己感到奇怪的情景发表议论,揣测原因是因为弘一法师的影响,以此烘托弘一法师的高僧形象。
晴秋的午前的时光在恬然的静默中经过,觉得有难言的美。
随后又来了几位客,向弘一法师问几时来的,到什么地方去那些话。他的回答总是一句短语;可是殷勤极了,有如倾诉整个心愿。
因为弘一法师是过午不食的,十一点钟就开始聚餐。我看他那曾经挥洒书画弹奏钢琴的手郑重地夹起一荚豇豆来,欢喜满足地送入口中去咀嚼的那种神情,真惭愧自己平时的乱吞胡咽。6
6 描写、议论
作者先描写弘一法师吃豇豆时的神情,再将自己平时吃相与之相对比,发表议论,从而突出了弘一法师端正的高僧形象。
“这碟子是酱油吧?”
以为他要酱油,某君想把酱油碟子移到他前面。
“不,是这个日本的居士要。”
果然,这位日本人道谢了,弘一法师于无形中体会到他的愿欲。
石岑先生爱谈人生问题,著有《人生哲学》,席间他请弘一法师谈些关于人生的意见。
“惭愧,”弘一法师虔敬地回答,“没有研究,不能说什么。”7
7 叙述、描写
作者用叙述、描写的表达方式,继续铺排自己所见到的出乎意料、令自己诧异的事情,以此来展现弘一法师的人物形象。
以学佛的人对于人生问题没有研究,依通常的见解,至少是一句笑话,那么,他有研究而不肯说么?只看他那殷勤真挚的神情,见得这样想时就是罪过,他的确没有研究。研究云者,自己站在这东西的外面,而去爬剔、分析、检察这东西的意思。像弘一法师,他一心持律,一心念佛,再没有站到外面去的余裕。哪里能有研究呢?
我想,问他像他这样的生活,觉得达到了怎样一种境界,或者比较落实一点儿。然而健康的人不自觉健康,哀乐的当时也不能描状哀乐;境界又岂是说得出的。我就把这意思遣开;从侧面看弘一法师的长髯以及眼边细密的皱纹,出神久之。8
饭后,他说约定了去见印光法师,谁愿意去可同去。印光法师这个名字知道得很久了,并且见过他的文抄,是现代净土宗的大师,自然也想见一见。同去者计七八人。
8 描写
作者既描写了弘一法师的外貌特点;又从侧面烘托了弘一法师的高僧形象,因为自己之所以打消念头,静静长久地看弘一法师,完全是受到了弘一法师的影响。
决定不坐人力车,弘一法师拔脚就走,我开始惊异他步履的轻捷。他的脚是赤着的,穿一双布缕缠成的行脚鞋。这是独特健康的象征啊,同行的一群人哪里有第二双这样的脚。9
9 外貌描写、议论
作者先描写弘一法师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外貌特点之一赤脚,再加以议论,发表自己关于弘一法师赤脚象征独特健康的观点。
惭愧,我这年轻人常常落在他背后。我在他背后这样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