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议论
作者在叙述第一次见到林徽因后,以议论的表达方式,通过对比的手法,表现出林徽因所遭受的病痛之大。
9 议论
作者抓住人物最具魅力的外貌——眼睛发表议论,突出了林徽因的魅力。
10 外貌描写
作者抓住人物服饰的特点——穿着随意,色彩明亮,表现出人物性格随和、开朗的形象。
“我怕文法,”我说,“我简直搞不清那些文法。”“英语并不可怕,再冰中学时在同济附中,学的是德语,英语是在家里学的,我只用了一个暑假来教她。学英语就是要多背,不必去管什么文法。一个假期我只选了一本《木偶奇遇记》做她的课本,儿童读物语法简单,故事也吸引人,她读一段背一段。故事读完了,英文也基本学会了,文法也就自然理解了。”
接着她又问起我的食宿情况。我告诉她,我已经在工字厅食堂入伙。系里的美术教师李宗津先生把他在工字厅的宿舍暂时借给我住,因为他城里另有住房。但是工字厅是男教工宿舍,所以很不方便。她很快就想到可以让我借住在吴柳生教授家,并说要亲自去和吴夫人商量。然后她又问我对北平有什么印象,当我正准备寻找一个恰当的词汇来回答她时,她已兴致勃勃地向我介绍起北京的历史。
“北京城几乎完全是根据《周礼·考工记》中‘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规划思想建设起来的。”她看出我不懂这句话的意思,便又接着解释说:
“北京城从地图上看,是一个整齐的凸字形,紫禁城是它的中心。除了城墙的西北角略退进一个小角外,全城布局基本是左右对称的。它自北而南,存在着纵贯全城的中轴线。北起钟鼓楼,过景山,穿神武门直达紫禁城的中心三大殿。然后出午门、天安门、正阳门直至永定门,全长八千米。这种全城布局上的整体感和稳定感,引起了西方建筑家和学者的无限赞叹,称之为世界奇观之一。
“‘左祖右社’是对皇宫而言,‘左祖’指皇宫的左边是祭祖的太庙。‘右社’指宫室右边的社稷坛(现在是中山公园)。‘旁三门’是指东、西、南、北城墙的四面各有三个城门。不过北京只是南面有三个城门,东、西、北面各有两个城门。日坛在城东,月坛在城西,南面是天坛,北面是地坛。‘九经九纬’,是城内南北向与东西向各有九条主要街道,而南北的主要街道同时能并列九辆车马即‘经涂九轨’。北京的街道原来是很宽的,清末以来被民房逐渐侵占越来越狭了。所以你可以想象当年马可·波罗到了北京,就跟乡巴佬进城一样吓蒙了,欧洲人哪里见过这么伟大气魄的城市。”11
11 引用
作者大段直接引用林徽因的原话,表现出林徽因作为建筑家的兴趣所在;对北京建筑特点介绍的专业性,则突出了其才女的形象。而最后一句对马可·波罗的调侃,则表现出林徽因的调皮与活泼,令林徽因的形象更丰富饱满。
我从梁家出来感到既兴奋又新鲜。我承认,一个人瘦到她那样很难说是美人,但是即使到现在我仍旧认为,她是我一生中见到的最美、最有风度的女子。她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都充满了美感、充满了生命力、充满了热情。她是语言艺术的大师,我不能想象她那瘦小的身躯怎么能迸发出那么强的光和热;她的眼睛里又怎么能同时蕴藏着智慧、诙谐、调皮、关心、机智和热情。真的,怎能包含那么多的内容。当你和她接触时,实体的林徽因便消失了,感受到的是她带给你的美和强大的生命力。她是那么吸引我,我几乎像恋人似的对她着迷。12那天我没有见到梁思成先生,听说他到南京接受中央研究院院士的学衔去了。13
12 议论、抒情
作者在叙述完和林徽因的初次见面后,便用饱含着感情的议论、抒情,将林徽因的形象表现得更鲜明突出,令文章更有深度。
13 旁逸
这句话本来和全文主旨无关,可以删去不要,但作者却在这里插上了这么一句。这一句话所包含的信息,必定是从与林徽因的接触中了解到的,可以看作对前文内容的补充;但作者最主要的目的是从侧面——梁思成先生的成就来衬托林徽因的才女形象。
阅读赏析
《初识才女林徽因》,是林洙回忆林徽因的散文,主要写了第一次见到林徽因时的情景,表达了对林徽因的敬仰和爱慕之情。
整篇文章,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来写,先写能够初识才女林徽因的因缘,再写来到北京后的见闻,最后写第一次见到林徽因的始末,非常有条理。
文中,作者主要使用描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表现林徽因品味高雅、随和开朗、热情好客、关心后辈、博学幽默等才女形象。在描写方面,作者抓住林徽因的家居特点、外貌特点和语言特点,对其进行详细描写,细致地表现林徽因的才女形象;在议论方面,作者将自己对林徽因的印象和感受详细道出,直接点明林徽因的才女形象。二者相辅相成,从而将林徽因的才女形象鲜明地表现出来。
从作者对所选材料的处理上,也可以看出作者在表现人物形象方面的写作思路。作者在记叙拜见林徽因的过程中,先写林徽因对自己学习、生活的关心,所用篇幅较少;而在写林徽因向自己介绍北京的建筑特点时,则用了较大的篇幅,且是对林徽因原话的直接引用。详略之间,便将林徽因才女的形象凸显了出来。
此外,文中对北京、清华的环境描写所费笔墨也不少。这些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描写,既是作者初到北京的真实见闻,也是林徽因生活环境的真实写照,可以说从侧面起到了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比如,写朱自清先生宁肯饿死也不领美国救济粮一事,便写出了当时清华教授所面临的困境,及其清华的精神,也由此含蓄地点出了林徽因所面临的困境及其精神。
阅读延伸
1.作者眼中的林徽因是个什么样的人?
2.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要对林徽因的家居做详细描写?
3.作者重点描写了林徽因哪方面的特点?是怎样描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