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母亲并不软弱。父亲死在庚子闹“拳”的那一年。联军入城,挨家搜索财物鸡鸭,我们被搜过两次。母亲拉着哥哥与三姐坐在墙根,等着“鬼子”进门,街门是开着的。“鬼子”进门,一刺刀先把老黄狗刺死,而后入室搜索。他们走后,母亲把破衣箱搬起,才发现了我。假若箱子不空,我早就被压死了。皇上跑了,丈夫死了,鬼子来了,满城是血光火焰,可是母亲不怕,她要在刺刀下,饥荒中,保护着儿女。北平有多少变乱啊,有时候兵变了,街市整条的烧起,火团落在我们的院中。有时候内战了,城门紧闭,铺店关门,昼夜响着枪炮。这惊恐,这紧张,再加上一家饮食的筹划,儿女安全的顾虑,岂是一个软弱的老寡妇所能受得起的?可是,在这种时候,母亲的心横起来,她不慌不哭,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这点软而硬的个性,也传给了我。我对一切人与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看作当然的。但是,在做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以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画好的界限。我怕见生人,怕办杂事,怕出头露面;但是到了非我去不可的时候,我便不敢不去,正像我的母亲。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二十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13
13 议论
作者在文章的重要内容部分,适时插入议论,点明母亲对自己的影响。此处,作者剖析自己,其实是在表现母亲的形象。
当我在小学毕了业的时候,亲友一致的愿意我去学手艺,好帮助母亲。我晓得我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勤劳困苦。可是,我也愿意升学。我偷偷的考入了师范学校——制服,饭食,书籍,宿处,都由学校供给。只有这样,我才敢对母亲说升学的话。入学,要交十圆的保证金。这是一笔巨款!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把这巨款筹到,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她不辞劳苦,只要儿子有出息。当我由师范毕业,而被派为小学校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我只说了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我入学之后,三姐结了婚。母亲对儿女是都一样疼爱的,但是假若她也有点偏爱的话,她应当偏爱三姐,因为自父亲死后,家中一切的事情都是母亲和三姐共同撑持的。三姐是母亲的右手。但是母亲知道这右手必须割去,她不能为自己的便利而耽误了女儿的青春。14当花轿来到我们的破门外的时候,母亲的手就和冰一样的凉,脸上没有血色——那是阴历四月,天气很暖。15大家都怕她晕过去。可是,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16不久,姑母死了。三姐已出嫁,哥哥不在家,我又住学校,家中只剩母亲自己。她还须自晓至晚的操作,可是终日没人和她说一句话。
14 比喻
作者使用比喻的修辞,将三姐比作母亲的右手,突出三姐对母亲的重要意义;也由此反衬出母亲为了儿女的幸福而毫不考虑自己的无私形象。
15 细节描写、对比
作者以白描的手法,抓住母亲手的冰凉和脸上没有血色的细节,并拿当时的天气进行对比,从而有力地表现出母亲痛苦的心情。
16 动作描写
作者以白描的手法,抓住母亲动作的特点,表现出母亲内心的痛苦,以及放女儿出嫁的坚强。值得注意的是,母亲表达情感的方式并不是前文经常出现的落泪,由此更能体现出母亲的坚强。
新年到了,正赶上政府倡用阳历,不许过旧年。除夕,我请了两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17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18到我该走的时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去吧,小子!”19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今天,泪又遮住了我的眼,又想起当日孤独的过那凄惨的除夕的慈母。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着我了,她已入了土!
17 对比
“拥挤不堪”与“清炉冷灶”形成对比,更突出了母亲的孤独凄凉。
18 神态描写
作者以白描的手法抓住母亲神态的变化,将母亲由开心到失落的心情简洁形象地表现了出来,突出了母亲的寂寞与孤独。
19 语言描写
作者以典型的语言,表现出母亲故作干脆的心酸,表现出母亲善解人意,替儿女着想的性格特征。
儿女的生命是不依顺着父母所设下的轨道一直前进的,所以老人总免不了伤心。我二十三岁,母亲要我结了婚,我不要。我请来三姐给我说情,老母含泪点了头。我爱母亲,但是我给了她最大的打击。时代使我成为逆子。二十七岁,我上了英国。为了自己,我给六十多岁的老母以第二次打击。在她七十大寿的那一天,我还远在异域。那天,据姐姐们后来告诉我,老太太只喝了两口酒,很早的便睡下。她想念她的幼子,而不便说出来。
七七抗战后,我由济南逃出来。北平又像庚子那年似的被鬼子占据了。可是母亲日夜惦念的幼子却跑西南来。母亲怎样想念我,我可以想象得到,可是我不能回去。每逢接到家信,我总不敢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祥的消息。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20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我怕,怕,怕家信中带来不好的消息,告诉我已是失了根的花草。
20 比喻
作者在此处用形象贴切的比喻,表现出母亲在作者生命中的重要地位;也由此衬托出作者失去母亲的痛苦心情。
去年一年,我在家信中找不到关于母亲的起居情况。我疑虑,害怕。我想象得到,若不是不幸,家中念我流亡孤苦,或不忍相告。母亲的生日是在九月,我在八月半写去祝寿的信,算计着会在寿日之前到达。信中嘱咐千万把寿日的详情写来,使我不再疑虑。十二月二十六日,由文化劳军的大会上回来,我接到家信。我不敢拆读。就寝前,我拆开信,母亲已去世一年了!
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感化的。21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22
21 排比
作者使用排比句式,不仅将母亲对自己的影响罗列出来,而且也增强了表达的气势,将自己对母亲的感激之情,以及失去母亲的痛苦之情都强烈地表现出来。
22 错综
此处属于“变化句式”的错综,即有意识地将肯定句、否定句、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等各类句式交错使用的一种错综模式,从而收到表达上的独特效果。作者在结尾使用陈述句、反问句和感叹句,强烈地表现出作者的遗憾和痛苦之情。
阅读赏析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老舍是我国杰出的语言大师,被誉为“人民艺术家”。他善于从人民群众中选取生动的语言,并加以加工,用通俗、平白的文字来反映时代和生活。因其多以加工后的北京口语入文,故作品中多带有较强的北京韵味。
《我的母亲》,是老舍纪念母亲的散文。文中,作者通过记述母亲的身世和一生的遭遇,刻画出一位具有勤劳俭朴、爱清洁、爱生活、柔中带刚等多种优良品质的母亲形象,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无限热爱、无限感激、无限怀念,以及无以报答的无限愧疚之情。
在表现母亲形象时,作者多抓住母亲在外貌、行动、神态、语言方面的细节,以白描的手法,通过三言两语的描述,将其简洁有力地表现出来。比如,作者只抓住母亲两手终年鲜红微肿这一细节,便将母亲勤劳的形象简明有力地表现了出来。再比如,作者抓住母亲在三姐出嫁时的行动和神态,有力地表现出了母亲坚强的性格特征。
此外,作者还选取典型事例来表现母亲的形象。比如,选择给屠户洗袜子来表现母亲的认真;选择让不知哪儿来的侄子带走姑母的遗产来表现母亲的忠厚善良……事例虽小,却很典型,因此也就有了突出人物形象的巨大效用。
需要注意的是,文中作者对母亲眼泪的反复描写。在整篇文章中,作者对母亲语言的描写只有两处,可是对母亲眼泪的描写却几乎处处都有。大多数时候,眼泪是母亲情感的宣泄,旨在表现母亲面对生活时的辛酸和委屈;而有时作者描写母亲在面对生活的艰难时,却是没有眼泪的,比如在三姐出嫁时,比如在八国联军入城时。通过这种对比,也很好地表现出了母亲软中带硬的性格特点。
不仅如此,作者在文中的议论,尤其是对母亲对自己所产生的影响的议论,也很好地从侧面突出了母亲的形象。
整篇文章,作者既记述了母亲的诸多事情,表现了母亲的众多性格特点、精神品质;也剖析了自己,表达了自己不能时时在母亲身边侍奉,令母亲饱受孤独、思念的悔恨。读来,让人为老舍的真情动容。
阅读延伸
1.阅读文章,说一说你对老舍母亲的印象。
2.老舍在表现母亲形象方面,使用了哪些方法?
3.老舍将母亲比作什么?请对此进行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