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女(2 / 2)

作者选取自己对待“阿菜”时的一件事,从“阿菜”这一“点”入手,表现自己初为人父时不耐烦、粗暴的形象。在描写时,作者依然是抓住当时的动作,用“按”字来表现自己当时气愤的心情,突出自己初为人父时不耐烦、粗暴的形象。但与前文描写不同的是,作者使用了“紧紧地”这个修饰语,表明“按”的程度。究其原因,是“阿菜”的年龄更小,用“紧紧地”,可以在“按”的程度上进一步突出自己初为人父时的不耐烦的形象。

正面意义的“幸福”,其实也未尝没有。正如谁所说,小的总是可爱,孩子们的小模样,小心眼儿,确有些教人舍不得的。阿毛现在五个月了,你用手指去拨弄她的下巴,或向她做趣脸,她便会张开没牙的嘴格格地笑,笑得像一朵正开的花。她不愿在屋里待着;待久了,便大声儿嚷。妻常说,“姑娘又要出去溜达了。”她说她像鸟儿般,每天总得到外面溜一些时候。10闰儿上个月刚过了三岁,笨得很,话还没有学好呢。他只能说三四个字的短语或句子,文法错误,发音模糊,又得费气力说出;我们老是要笑他的。他说“好”字,总变成“小”字;问他“好不好?”他便说“小”,或“不小”。11我们常常逗着他说这个字玩儿;他似乎有些觉得,近来偶然也能说出正确的“好”字了——特别在我们故意说成“小”字的时候。他有一只搪瓷碗,是一毛来钱买的;买来时,老妈子教给他,“这是一毛钱”。他便记住“一毛”两个字,管那只碗叫“一毛”,有时竟省称为“毛”。这在新来的老妈子,是必需翻译了才懂的。他不好意思,或见着生客时,便咧着嘴痴笑;我们常用了土话,叫他做“呆瓜”。他是个小胖子,短短的腿,走起路来,蹒跚可笑;若快走或跑,便更“好看”了。他有时学我,将两手叠在背后,一摇一摆的;那是他自己和我们都要乐的。他的大姊便是阿菜,已是七岁多了,在小学校里念着书。在饭桌上,一定得啰啰唆唆地报告些同学或他们父母的事情;气喘喘地说着,不管你爱听不爱听。说完了总问我:“爸爸认识么?”“爸爸知道么?”妻常禁止她吃饭时说话,所以她总是问我。她的问题真多:看电影便问电影里的是不是人?是不是真人?怎么不说话?看照相也是一样。不知谁告诉她,兵是要打人的。她回来便问,兵是人么?为什么打人?近来大约听了先生的话,回来又问张作霖的兵是帮谁的?蒋介石的兵是不是帮我们的?诸如此类的问题,每天短不了,常常闹得我不知怎样答才行。12她和闰儿在一处玩儿,一大一小,不很合式,老是吵着哭着。但合式的时候也有:譬如这个往床底下躲,那个便钻进去追着;这个钻出来,那个也跟着——从这个床到那个床,只听见笑着,嚷着,喘着,真如妻所说,像小狗似的。现在在京的,便只有这三个孩子;阿九和转儿是去年北来时,让母亲暂时带回扬州去了。

10 典型事例

作者从“点”入手,抓住五个月的阿毛的特点,选取典型事例,描写“孩子们的小模样,小心眼儿”,表明自己从中得到的“幸福”。

11 飞白

飞白,一种“明知其错故意效仿”的修辞手法。这里,作者使用飞白的修辞,直录语误,真实地表现出闰儿因发音模糊而令人甚觉可爱的形象。

12 典型事例

作者抓住阿菜七岁爱问的特点,极力铺排阿菜平日里提出问题的事情,将阿菜的这一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也通过提问的问题内容,表现出阿菜的天真可爱。

阿九是欢喜书的孩子。他爱看《水浒》《西游记》《三侠五义》《小朋友》等;没有事便捧着书坐着或躺着看。只不欢喜《红楼梦》,说是没有味儿。是的,《红楼梦》的味儿,一个十岁的孩子,哪里能领略呢?去年我们事实上只能带两个孩子来;因为他大些,而转儿是一直跟着祖母的,便在上海将他俩丢下。我清清楚楚记得那分别的一个早上。我领着阿九从二洋泾桥的旅馆出来,送他到母亲和转儿住着的亲戚家去。妻嘱咐说,“买点吃的给他们吧。”我们走过四马路,到一家茶食铺里。阿九说要熏鱼,我给买了;又买了饼干,是给转儿的。便乘电车到海宁路。下车时,看着他的害怕与累赘,很觉恻然。到亲戚家,因为就要回旅馆收拾上船,只说了一两句话便出来;转儿望望我,没说什么,阿九是和祖母说什么去了。我回头看了他们一眼,硬着头皮走了。后来妻告诉我,阿九背地里向她说:“我知道爸爸欢喜小妹,不带我上北京去。”13其实这是冤枉的。他又曾和我们说,“暑假时一定来接我啊!”我们当时答应着;但现在已是第二个暑假了,他们还在迢迢的扬州待着。他们是恨着我们呢?还是惦着我们呢?妻是一年来老放不下这两个,常常独自暗中流泪;但我有什么法子呢!想到“只为家贫成聚散”一句无名的诗,不禁有些凄然。转儿与我较生疏些。但去年离开白马湖时,她也曾用了生硬的扬州话(那时她还没有到过扬州呢),和那特别尖的小嗓子向着我:“我要到北京去。”14她晓得什么北京,只跟着大孩子们说罢了;但当时听着,现在想着的我,却真是抱歉呢。这兄妹俩离开我,原是常事,离开母亲,虽也有过一回,这回可是太长了;小小的心儿,知道是怎样忍耐那寂寞来着!

13 引用

作者直接引用孩子的话,将孩子的心酸真实地表现出来,突出了孩子令人怜爱的形象,也表现出自己的心痛。另外,作者直接引用孩子的话,也可以让读者直接从孩子的原话中体会他的失落心情,从而产生共鸣,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14 语言描写、引用

作者使用白描的手法,抓住转儿在语气上的特点,形神毕肖地表现出转儿的稚气;再加上引用转儿的原话,有力地表现出转儿不能随自己到北京的可怜,以及自己的心痛之情。

我的朋友大概都是爱孩子的。少谷有一回写信责备我,说儿女的吵闹,也是很有趣的,何至可厌到如我所说;他说他真不解。子恺为他家华瞻写的文章,真是“蔼然仁者之言”。圣陶也常常为孩子操心:小学毕业了,到什么中学好呢?——这样的话,他和我说过两三回了。15我对他们只有惭愧!可是近来我也渐渐觉着自己的责任。我想,第一该将孩子们团聚起来,其次便该给他们些力量。我亲眼见过一个爱儿女的人,因为不曾好好地教育他们,便将他们荒废了。他并不是溺爱,只是没有耐心去料理他们,他们便不能成材了。我想我若照现在这样下去,孩子们也便危险了。我得计划着,让他们渐渐知道怎样去做人才行。但是要不要他们像我自己呢?这一层,我在白马湖教初中学生时,也曾从师生的立场上问过丏尊,他毫不踌躇地说,“自然啰。”近来与平伯谈起教子,他却答得妙,“总不希望比自己坏啰。”是的,只要不“比自己坏”就行,“像”不“像”倒是不在乎的。职业,人生观等,还是由他们自己去定的好;自己顶可贵,只要指导,帮助他们去发展自己,便是极贤明的办法。

15 引用、对比

作者引用朋友的话,罗列朋友对孩子的照顾关心,通过对比,表现出自己身为父亲的不负责任,突显出自己的忏悔之情。

予同说,“我们得让子女在大学毕了业,才算尽了责任。”SK说,“不然,要看我们的经济,他们的材质与志愿;若是中学毕了业,不能或不愿升学,便去做别的事,譬如做工人吧,那也并非不行的。”自然,人的好坏与成败,也不尽靠学校教育;说是非大学毕业不可,也许只是我们的偏见。在这件事上,我现在毫不能有一定的主意;特别是这个变动不居的时代,知道将来怎样?好在孩子们还小,将来的事且等将来吧。目前所能做的,只是培养他们基本的力量——胸襟与眼光;孩子们还是孩子们,自然说不上高的远的,慢慢从近处小处下手便了。这自然也只能先按照我自己的样子:“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光辉也罢,倒楣也罢,平凡也罢,让他们各尽各的力去。我只希望如我所想的,从此好好地做一回父亲,便自称心满意。——想到那“狂人”救救孩子的呼声,我怎敢不悚然自勉呢?

阅读赏析

《儿女》是朱自清先生对自己身为父亲这一角色的反思之作。在文章的开头,作者便反思自己身为父亲的残忍与失败,用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剖析原因,表达自己的痛苦与忏悔之意,以及矛盾的心境。接着,作者开始叙述儿女的吵嚷令自己经历的所谓“幸福的家庭”。这部分看似是在为自己作为父亲的残忍寻找借口,实则是深深的忏悔。然后,便笔锋一转写了孩子的可爱与可怜,进一步忏悔自己身为父亲而未能尽到责任的罪过。最后,水到渠成,作者论述了作为父亲应该对孩子尽到的责任,以及实现这些责任的方法。

整篇散文以说理为目的,但其中描述儿女的部分,依然有可以借鉴的写人的写作方法。比如,在写儿女令人烦的情景时,作者便使用了“点面结合”的方法。先从“面”上描写儿女吵闹的情景,给人以整体的印象;再选择具体的“点”——阿九、阿菜来表现儿女的吵闹,以及自己的暴躁与不耐烦。而在描写儿女的可爱时,作者则抓住阿毛、闰儿、阿菜在各个年龄段上的特点,对这些特点进行渲染描写,便十分鲜明地刻画出他们各自可爱的形象。而对于令人怜爱的阿九和转儿,作者则以白描手法,写阿九对母亲说的话,描写转儿说话的语气,从而表现出他们俩令人怜爱的形象。

整篇文章,作者时而议论,时而抒情,时而叙述、描写,但这些都是围绕着一个“真”字进行。比如,作者对阿九和阿菜体罚的如实描述。这种真实的力量,将作者忏悔的诚心有力地表现了出来。这也是整篇文章震撼人心的重要原因。

阅读延伸

1.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家中终日千军万马的情景的?

2.说一说你对朱自清的哪个孩子印象深刻,并说明理由。

3.说一说朱自清决定怎样做来担负起父亲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