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儿童分析的故事 > 第六十九次晤谈(星期四)

第六十九次晤谈(星期四)(2 / 2)

理查接着画了第六十四张图,而且一脸开心的样子,显然很高兴能够再用彩色铅笔画画,可见他对于被上帝惩罚的恐惧已经消散了。理查特别指出图的上方和下方分别在那里,并解释说那两大块红色的区域应该在下方。

K太太表示这两块就代表他的性器官,而理查也同意这一点。

K太太问他浅蓝色的部分代表谁。

理查似乎不太确定,然后说他觉得是代表K太太和妈妈。画完这张图之后,他提起母亲几天后要来见K太太的事,并且问她们会讨论哪些事。妈妈是不是会谈到继续让他接受分析的事?秋天到的时候会是什么情况?这时的理查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

K太太问他是不是担心分析结束之后不知道该怎么过下去。

理查承认说是,他怕已经消失的恐惧又会再回来。

K太太问他哪些恐惧已经消失了。

理查说,他现在比较不会害怕小孩。隔了一会儿,他补充说,他说不出来哪些恐惧已经消失了,但是他觉得自己好很多。

K太太问他是不是觉得自己烦恼变少了,而快乐多了。

理查表示同意,并且再度问到妈妈究竟会跟她讨论哪些事。

K太太问他为什么这么担心她们之间的谈话。

理查吞吞吐吐地回答说,他想知道K太太会不会建议妈妈送他去比较大间的学校上课,他觉得他会受不了,他还是很害怕那些年级比较大的男孩子。如果他一直很害怕,就一定会生病(这时理查变得极度忧虑)。理查再次询问K太太会不会向妈妈提出这样的建议。

K太太问他希望她怎么跟妈妈说。

理查回答说,他希望她叫妈妈帮他请家教,而且要找女老师,不要男老师。以前教他的男老师很可怕,而女老师就很和善。

K太太问他愿不愿意去小间一点的学校上学。

理查说他还是比较喜欢家教,不过他愿意去小间的学校上课。他苦笑了一下,向K太太坦白说,他其实希望连家教都不请,最好都不用上课。

K太太问,不上课的话,他想做什么。

理查回答说:“什么都不想做。只想随便读点什么,可能读读报纸就好了。”(现在他除了睡觉前偶尔阅读一下之外,还是很少看书)。他要K太太答应他不会建议妈妈送他去大间的学校。

K太太回答说,既然他这么害怕,她就不会要他去那里念书。

理查原本因为焦虑而苍白的脸颊这时突然显露出喜色。他说这样他就放心多了,接着问K太太是不是真的认为他不去大间的学校念书比较好。

K太太再次表示,就目前来看,她确实是这么认为。

理查问她会不会觉得去小学校念书比请家教好。

K太太说,她觉得他母亲应该会希望他去学校念书,这样他就有机会跟其他小孩一起学习,而不会是一个人。

理查坚持想知道K太太是不是也这么认为。

K太太回答说是,她确实是这么认为。

理查问,他如果去上学的话要去多久,是不是要两年?这时他再度露出担忧的神情。

K太太指出,他很担心自己终究得去一般的学校上课。

理查表示同意,并且说未来他也应该要去一般的学校上学。K太太觉得他一两年之内做得到吗?

K太太表示,他可以看看明年的状况怎么样,搞不好他会开始喜欢跟其他小孩相处。可能的话,她会想办法安排在明年夏天帮他分析,但不论如何她都会与妈妈讨论未来让他继续接受分析的可能性。

理查问起K太太前往伦敦的事,脸上又显露出忧愁。

K太太回答说,她会住在伦敦郊区,但是要到伦敦工作。理查听到她这么说似乎安心了一些。

K太太问理查为什么不早一点把这些想法和问题提出来,还有为什么他认为她会向妈妈提出让他很害怕的建议。K太太也诠释说,他开始不信任她,是因为她跟妈妈讨论的时候他不会在场,这样她似乎就变成了跟母亲联合起来对付他的坏父亲。

K太太提到他对她的不信任时,理查一脸疑惑地说,这样不会让她变成坏父亲,而是变成“畜生妈妈”。

K太太诠释说,她就快要离开了,所以理查害怕她会被坏的希特勒父亲轰炸,而且变成邪恶的“畜生妈妈”,但是“畜生妈妈”(第二十三次晤谈)其实是体内含有坏父亲的母亲。

理查在与K太太进行这段对话的过程中,一边也把K太太要告诉妈妈的建议写下来,也就是他想要请家教,后来又把请家教改成去“小学校”上课。从他的脸部表情就可以看出他很痛苦地意识到自己有严重的学习障碍,以及这个障碍对未来的影响,而且他是站在父母亲的角度为自己的未来担忧。

离开以前,理查如释重负地说,他很高兴能跟K太太讨论这些事,现在他觉得好多了。

第六十九次晤谈注记:

Ⅰ.从我的记录来看,理查从未提过他要有个爷爷的事。我不确定他有没有见过爷爷或外公,当时他们都已经去世了,但或许他潜意识中仍记得其中一位,而且希望能让他复活。

Ⅱ.在我看来,偏执式嫉妒的一个基本要素就是针对内在父亲的强烈嫉妒;甚至在父亲真正死亡之后,仍然认为他永存于母亲内在,而且会怂恿母亲与他联合起来对付儿子。

Ⅲ.我在先前的注记(第六十七次晤谈,注记Ⅶ)中提过理查的态度已经有所转变,他现在更能够以爱缓和恨的情绪。他如此强烈地表达出想要永远保有好**的渴望,就是这项转变的一个重要迹象。我认为,对于**保持完好无缺的信念,以及相信自己能够稳固地保有这个内在客体,是能成功处理摧毁冲动与继而产生的焦虑之先决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