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陈独秀(2 / 2)

[37] 作于1928年7月2-3日,载1928年7月10日《新月)第1卷第5号。

[38] 胡适《先秦名学史》一书的导论,收入《胡适文集》第6册。

[39] 原稿为英文,载1942年10月《亚洲杂志》第42卷第10期。冷观译。

[40] 胡适为《中国哲学史大纲》所作的导言,1919年2月商务印书馆出版。

[41] 为1929年6月3日在上海大同中学演讲所撰写的提要。

[42] 原载1919年4月15日《新青年》第6卷第4号。

[43] 作于1934年3月15日~5月19日,原载香港大学《东方文化》第1卷第1期。

[44] 原载1917年1月《科学》第3卷第1期。

[45] 1930年4月16日至30日作,1931年12月新月书店出版。

[46] 1933年1月1日改定,载1933年5月北京大学《哲学论丛》第1集。

[47] 1919年2月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

[48] 1959年7月在夏威夷大学第三届东西方哲学家会议上宣读的论文。

[49] 1927年12月在上海同文书院的讲演稿,原载1928年1月25日至2月15日《贡献》旬刊第6-8号。

[50] 192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初版。

[51] 1925年亚东图书馆初版。收入《胡适文存第三集》。

[52] 原载1919年11月、1920年9月、1921年4月《北京大学月刊》第5、7、9期。

[53] 原载《新月》第3卷第9号。

[54] 1933年9月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

[55] 作于1928年6月24日,载1928年9月30日《生活》周刊第3卷第46期。

[56] 作于1923年1月,收入《胡适文存二集》。

[57] 作于1934年9月3日,载1934年9月9日《独立评论》第117号。

[58] 原载1919年11月1日《新青年》第6卷第6号。

[59] 1924年9月17日脱稿,收入《胡适文存二集》。

[60] 1924年3月8日。收入《胡适文存二集》。

[61] 原载1923年2月25日《东方杂志》第20卷第4号。收入《胡适文存二集》。

[62] 最初发表于1924年6月28日《申报·平民周刊》第1期。

[63] 载1929年9月10日《新月》第2卷第6、7号合刊。

[64] 作于1923年11月17日。收入《胡适文存二集》卷三。

[65] 1933年2月7日作,载1933年2月19日《独立评论》第38号。

[66] 载1929年6月10日《新月》第2卷第4号。

[67] 载1929年6月10日《新月》第2卷第4号。

[68] 载1929年6月10日《新月》第2卷第4号。

[69] 1933年12月18日作,载1933年12月24日《独立评论〉第82号。

[70] 1933年12月18日作,载1933年12月24日《独立评论〉第82号。

[71] 胡适1954年9月3日在纽约所作的读书笔记。

[72] 作于1947年8月24日。

[73] 作于1929年。

[74] 胡适1948年9月4日在北平电台的广播词,载1948年9月5日北平《世界日报》。

[75] 1932年。收入王维骃编《近代名人言论集》,1932年1月,中外学术研究社出版。

[76] 作于1959年3月12日。

[77] 1959年11月20日在台北《自由中国》十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讲。

[78] 载1947年7月6日《申报》。

[79] 1952年12月1日在台北市编辑人协会欢迎会上的演讲。

[80] 作于1920年9月3日,收入《胡适文存》。

[81] 选自《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册20,黄山书社199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