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古诗词超有趣(全六册) > 送sònɡ元yuán二èr使shǐ安ān西xī

送sònɡ元yuán二èr使shǐ安ān西xī(2 / 2)

据说,有一次王维看到一幅画,画的是几位乐师正在演奏,没有任何说明。王维看过之后,对人说:“这幅画描绘的是演奏《霓裳羽衣曲》第三叠第一拍的情景。”众人以为他信口说着玩儿的,都没当真。后来赶上乐师合奏《霓裳羽衣曲》,有好事者真拿着这幅画去对比,结果演奏到第三叠第一拍时,众乐师演奏的姿态、正在弹拨的动作和这幅画中的情景果然分毫不差,人们不禁对王维大为叹服。

至于“诗”和“乐”的关系,那就更紧密了。从诗经到乐府,再到部分唐诗,还有后来的宋词,本身就是按照曲调写成的“歌词”,还有许多诗因为内容和韵律兼美,就被乐师谱上了曲,到处传唱。“旗亭画壁”的故事讲的就是唱出来的诗。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就是这样一首格调清新、感情真挚、旋律优美的诗。这首诗问世以后,很快就被谱成了曲,四处传唱,在亲友话别互相敬酒时,还有什么配乐比“劝君更尽一杯酒”更合适的呢?这首诗改成歌曲,就不用原来的诗名了:因为这首诗以“渭城”开头,所以被称作《渭城曲》;因为以“西出阳关”收尾,因此又被称作《阳关曲》;因为它独特的韵律,后来又被称作《阳关三叠》,“叠”就是重复的意思,“三叠”就是有三次重复。

但是,自唐朝以后,《阳关三叠》的乐谱和唱法就失传了,所以人们不知这首歌曲具体是怎样“三叠”的。最简单的理解,就是整首诗重复唱三遍;也有人觉得是每句唱三遍;还有人说是前三句都不重复,只有最后一句唱三遍……

苏东坡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而且听起来还很有道理——他说自己担任密州知州时,曾见过《阳关三叠》古曲,唱法是四句诗中第一句只唱一遍,后三句都要叠唱两遍,这样称作“三叠”,唱出来就是这样: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西出阳关无故人。

苏东坡引用了白居易的两句诗“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意思是:朋友相逢时不要推辞饮酒,你听听《阳关曲》的第四声是怎么说的。

按照苏东坡说的叠唱方法,第四句正好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这才符合白居易诗中的意思。

学个成语

情深义重(qíng shēn yì zhòng)

形容感情深远、情义厚重。

出自晋代温峤的《重与陶侃书》:“且自顷之顾,绸缪往来,情深义重,著于人士之口。”

说段历史

古人送别花样多

南朝文学家江淹的名篇《别赋》第一句是:“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也就是说:世上最令人黯然神伤、失魂落魄的,莫过于离别了啊!

在古人看来,每次分别都是至关重要的大事。这是因为古代交通不便,去一个地方,往往要走上好几个月甚至超过一年,而且古人平均寿命短,再赶上乱世就更不好说了。读书人踏入仕途或者浪迹天涯,行踪如浮萍,一次告别后,天涯海角、音信断绝,搞不好就成了永别。所以古人特别重视送别,送别时有许多传情达意的方式。

古代有“祖道”礼,就是比较正规的送别仪式,为出行者祭祀路神、载歌载舞、设宴送行,祝愿出行者得到庇佑,一路平安。

后来儒家思想占了统治地位,“子不语怪力乱神”,祭祀的仪式简化了,但还是有许多礼仪习惯一直延续下来。

例如:饮饯行酒。据说东汉时,郑玄离家做官,亲友三百多人在城外为他送行,每个人都要敬饯行酒,从早到晚,郑玄喝了三百多杯才上路。李白离开金陵时,朋友们在酒肆相送,他留下诗句“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王维为元二饯行,也是“劝君更尽一杯酒”。古代的酒一般度数都不高,所以才会出现豪饮的场景。

还有载歌载舞为朋友送行。比如荆轲刺秦王出发之前,太子丹和宾客们身穿白衣、头戴白帽为荆轲送行。到了易水边,荆轲慷慨悲歌,高渐离击筑伴奏。汪伦送李白,也是在岸上“踏歌”,令李白大为感动。

另外还有折柳。“柳”和“留”谐音,而且柳树生命力极强,插在土里就能活。所以,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不舍的深情,同时,祝愿远行人能像杨柳一样,很快适应,随遇而安。唐朝时,送别不仅送柳枝,也会送各种花,祝福远行的友人一路顺利。所以许多送别诗词中都会出现杨柳的意象。

古人为表深情,经常要送出很远,许多地点就成了送别的代称。比如“灞桥”,是长安东边的必经要道,灞桥边种了许多柳树,这里成了折柳送别的代表,例如李白诗“年年柳色,灞陵伤别”。还有“南浦”,最早屈原诗中写道“送美人兮南浦”,之后南浦成了水路送别的代表,例如王维诗“送君南浦泪如丝”。如果走陆路呢?常见的是“长亭”,古代驿路旁边常建亭,“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城外十里的长亭是最适合送别的地方,歌曲《送别》的歌词是李叔同所写,其中就有“长亭外,古道边”。

许多情深义重的送别,送到长亭、码头还嫌不够,要遥遥相送,所谓“送君千里终须一别”。苏轼被贬至黄州四年,在人生低谷中结交了一位好友——陈季常。苏轼离开黄州顺江而下,陈季常坚持同舟相送到九江,等苏轼上岸时才洒泪而别,其中深情,至今令人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