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郑板桥本身就疾恶如仇、不畏权贵,从不在意世俗毁谤,这首诗傲骨嶙峋,瘦硬强劲,竹、画、诗、人合而为一。
讲个故事
“难得糊涂”的郑板桥
郑板桥多才多艺,世称“诗书画三绝”,除了诗画方面造诣颇深,书法也自成一家。关于他练字,有这么一个故事:
据说,郑板桥早年学书法非常刻苦,他临摹各家字体,但总不满意。有一次,他练字出神,用手指在妻子的后背上画来画去,妻子不耐烦了,说:“你有你的体,我有我的体,你老学人家的字体干什么?”这句话一语双关,让郑板桥恍然大悟——就是这样!不能老模仿他人字体。后来他另辟蹊径,取人所长,创他人未有之风格,还把画兰、竹的笔法融入书法,创出了独具特色的“板桥体”。
郑板桥留下的极有名的书法作品,是“难得糊涂”四字,除了书法写得妙趣横生,这四个字本身也是韵味无穷,似乎蕴含哲理。关于“难得糊涂”四字的由来有许多传说,其中一个故事是这样的:
郑板桥在山东做知县时,有一次到云峰山观看郑公碑,晚间借宿于山下一个老者家。老者自称是“荒村野臾”“糊涂之人”,郑板桥看这位老者举止不凡,就与他攀谈起来。
老人家中有一块特别大的砚台,有一张小石桌那么大,石质细腻,镂刻精美,郑板桥一看大为赞赏。老人便请他留下墨宝,以便请人刻于砚台之上。郑板桥觉得“糊涂之人”的说法很有意味,便写了“难得糊涂”四字,并盖上自己的名章“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
郑板桥请老人在题字后边写一段跋语,老人随手写道:“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而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于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富贵之门也。”写罢也盖了一方印章“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
郑板桥这才知道这位老人也有大才。他见砚台还有空处,又提笔补写了一段文字:“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福报也。”
这个故事未必真实,但“难得糊涂”四个字确实耐人寻味。有人认为,郑板桥曾涉足官场,为贫苦民众奔走疾呼,后来得罪权贵,愤而辞官,因此有了这样的感触:人生难免遇到看不穿、做不来的事,放下执念,不去钻牛角尖,该“糊涂”的地方“糊涂”一下未尝不可,这也是一种人生智慧。
学个成语
坚韧不拔(jiān rèn bù bá)
形容信念坚定,意志顽强,不可动摇,坚强不屈。也用作“坚忍不拔”。
出自宋代苏轼的《晁错论》:“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说段历史
中国历史上最幸运的皇帝
郑板桥是“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横跨清朝三代帝王,正好经历了“康乾盛世”。乾隆皇帝名叫爱新觉罗弘历,是康熙的孙子、雍正的儿子,他在历史上很有名气,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幸运的皇帝”。
先从寿命说起吧。我们知道,皇帝们虽贵为天子,但多数寿命都不太长,之前讲过唐朝、宋朝皇帝的平均寿命都是四十六七岁,明朝皇帝甚至还不如他们,只有四十二岁。清朝皇帝平均寿命最长,达到了五十三岁,其中乾隆皇帝就大大提升了平均值——他活到八十九岁!从秦始皇算起,古往今来的皇帝中,乾隆的寿命排名第一。
再说说做皇帝的时间,在历史上的皇帝中,在位时间排名第一的是乾隆的爷爷康熙,做了六十一年皇帝,乾隆仅次于康熙,做了六十年皇帝,但他是为了表示对爷爷的尊敬而主动退位的,后来他又做了三年多太上皇,实际上还是他说了算,他的实际执政时间超过六十三年,是所有皇帝中时间最长的一个。
再说说当上皇帝的过程,自古以来多少人为了争夺皇位骨肉相残、殚精竭虑,乾隆的父亲雍正就是经过“九子夺嫡”的惨烈斗争才继位的。而乾隆自幼就得到康熙的喜爱,康熙帝亲自教授乾隆学业,据说雍正最后能够胜出,还是托了儿子的福。雍正当然也是一直把他当作接班人来培养的,在自己去世之前,为他扫除了一切障碍。
乾隆继位的时候,清朝经过了康熙、雍正两朝的励精图治,国力走向了鼎盛。尤其是雍正,铁面无情,整顿吏治,不仅把国库填满,还把他认为该杀的人都杀了,把规矩也都定好了,自己落了个“暴君”的名声。等到乾隆当上皇帝,尽可以做个“好人”,可以说他接到手中的就是“盛世”,只要延续就可以了。
对外方面,乾隆在位期间搞了十次重大的军事行动,平定了准噶尔部叛乱,其实有的时候用兵就是小题大做,有强盛的国力支持,看起来也是武功赫赫。乾隆也志得意满,自称“十全老人”。
其实,在乾隆统治的后期,清朝国力已经转向衰退,帝国主义的枪炮也离国门不远了,但是那些问题都留给了他的子孙后代,这又是一种幸运。
最后,乾隆还开创了一个纪录,他一生写了四万多首诗,堪称历史上最高产的诗人,不过水平嘛,就没那么“幸运”了,这么多诗中没有一首传世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