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古诗词超有趣(全六册) > 过ɡuò故ɡù人rén庄zhuānɡ

过ɡuò故ɡù人rén庄zhuānɡ(2 / 2)

这首诗语言平实亲切,格调轻松恬淡,蕴含着浓浓的情味。其中不仅有真挚的朋友情谊、美好的乡间景物,也展现出诗人在仕途受挫之后,终于敞开胸怀,陶醉于自由朴素的田园隐逸生活。

讲个故事

鸡黍之交

“鸡黍之交”讲的是东汉范式和张劭之间的深厚友谊。

范式字巨卿,张劭字元伯,二人年轻时在太学游学,结为好友。后来两人分别,要各自回乡,范式对张劭说:“两年后我要再回京城,到时去拜见您的父母,看看您的孩子。”两人约定日期之后告别。

两年过去,约定的日期要到了,张劭把这件事情告诉了母亲,让母亲准备丰盛的饭菜款待范式。他的母亲说:“你们已经分别两年了,相隔又如此遥远,恐怕人家只是随口说说,早就忘了,你怎么就这么相信他会来呢?”张劭回答说:“范巨卿是讲信用的人,一定不会违背诺言。”他母亲说:“如果真是这样就该为你们酿美酒庆贺。”

到了约定的那天,范式果然来了,他拜见了张劭的家人,二人畅谈欢饮。古代淳朴的平民之家,能准备的最好美食就是自己养的鸡、种的黄米,所以将田家宴客尽心准备的餐食称为“鸡黍”,范式和张劭这种互相信任、信守承诺、诚心以待的交情,就被称作“鸡黍之交”。

后来张劭不幸病逝,临终前长叹:“不能看到至死不相负的朋友真是万分遗憾啊!”这天,范式突然梦见张劭对他说:“巨卿,我在某一天死了,要在某一时下葬,永归黄泉。您如果还没忘了我,能不能再见我一面?”范式惊醒后,悲伤痛哭。他立即向长官告假,匆匆赶往张劭的家乡。

张劭的灵柩即将下葬时,有人驾着白马拉的素车远远号哭而来,张劭的母亲看着那车说:“一定是范巨卿来了。”巨卿一到就叩拜灵柩说:“元伯,我来送你了。生死异路,从此永别了。”参加葬礼的一千多人全都感动地流下了眼泪。然后范式又留在坟地,为张劭修坟种树后才离去。

学个成语

宾至如归(bīn zhì rú guī)

客人到这里就像回到自己家里一样,形容主人招待客人热情周到。

出自春秋时期左丘明的《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宾至如归,无宁灾患,不畏寇盗,而亦不患燥湿。”

说段历史

大唐的农业怎么样

孟浩然虽然仕途发展不顺,但生活的年代正赶上盛唐,在“安史之乱”前十几年他就去世了。从这首诗我们能读出盛唐时期的物阜民丰,也能感觉到乡间农家的生活还是比较安逸、富足的。那段时间,大唐的农业情况究竟如何呢?

唐朝刚刚建立时,国家从隋末的乱世中重新安定下来,当时统计全国的人口只有二百多万户,荒芜的土地也很多。朝廷推行“均田制”,把土地按照人口分配给农民,然后向农民收取租赋费用,分配的土地分成公田与私田。“公田”在分的人去世后要还给朝廷,再重新分配;“私田”则可以传给后代。因为一开始荒地很多,这种“均田制”让百姓都有田可种,大家都勤劳地开荒耕种,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唐朝的农业因此迅速发展起来。

唐朝的政府很重视农田水利灌溉,兴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通水渠,还创造出灌溉用的新型水车,节省了许多劳动力。有的地方现在还在使用唐朝时修建的水利设施。

由于社会稳定、工具进步,唐朝的农业经济十分发达。史书记载,那时谷子和麦子播种和收获的比例最高可以达到1: 200左右,也就是说种下1千克种子,最多可以收获200千克粮食。而根据欧洲的记载,在13世纪的英国,这一比例只有三倍左右,播下1千克种子,只能收获3千克的粮食。

唐朝开国后一百多年间,农业生产发展迅猛,到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达到高峰。天宝八年,官仓存粮达九千六百万石,农粮价越来越便宜,物价也比较稳定。这样,多数民众都可以免受饥寒之苦。

全国的人口也迅速增加,到“安史之乱”之前,全国户数增加到891万多户,人数达到五千多万,这个数字也是整个唐代的人口高峰。

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就写在这个时期,可以说,在古代,赶上这样的盛唐,做农民、做隐士也相对安稳、富足。

但是一场“安史之乱”,却让整个社会出现了巨大的倒退,“安史之乱”后,全国的人口竟然只剩下三分之一,几乎退回到唐朝开国的水平,人民又陷入水深火热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