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chūn日rì(1 / 2)

宋sònɡ·朱zhū熹xī

胜shènɡ日rì寻xún芳fānɡ泗sì水shuǐ滨bīn,

无wú边biān光ɡuānɡ景jǐnɡ一yì时shí新xīn。

等děnɡ闲xián识shí得dé东dōnɡ风fēnɡ面iàn,

万wàn紫zǐ千qiān红hónɡ总zǒnɡ是shì春。

诗文大意

晴好的日子游览泗水之滨,

无限的风光让人耳目一新。

随意就能见识到春的面貌,

因为万紫千红处处都是春。

三步精读

主观感受

朗诵古诗,用三个词写下你自己对这首诗的感觉:

1. ________2. ________3.________

身临其境

正值风和日丽、万紫千红的春天,诗人在思考、求索儒家思想的学问,他忽然有所领悟,觉得研究学问和观赏春天这两件事,有许多相通之处。学问博大精深、春光浩**无边,当他沉浸在孔子等先贤的思想中,就像走入了春天,处处都有绚丽的风景,时时都有惊喜的发现。

其中蕴含的哲理让诗人感到惊喜,他决定用一种奇妙的方式把它表达出来。于是,诗人幻想自己正畅游在孔子的讲学之地,观赏着无边无际的春光……

细品词句

之前我们读过朱熹的两首《观书有感》,知道朱熹是一位理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然后才是一位诗人,他喜欢在诗中借助景物表达深刻的哲理,这首《春日》也是如此。

表面上看,这就是一首写游春赏春的诗,所以,历史上很多人都把它当成了一首写春景的诗,但是细读之后,许多读者、学者却发现写景诗的“外表”下,蕴含着一番哲思。我们先按照咏春写景诗来读。

首句七个字点明了时节、目的和地点。“胜日”是说节日、好日子,在这里是说晴和美好的春日; “寻芳”是目的——寻找美好的事物和风景; “泗水滨”是地点——泗水河边,这个需要格外注意,“泗水”在北方山东境内,春秋时属于鲁国。

后边的三句都是“寻芳”的所得和所感。

第二句是写春天的风景给人的总体印象——浩大无边。“一时新”,既有春回大地万象更新的意思,又有诗人赏春觉得耳目一新的意思。

第三句中“等闲”是说随意、轻易,“东风”也就是春风,所以这句是讲:随随便便就能感受到、认识到春的面貌,对应第一句的“寻芳”,可以看出“等闲识得”充满了惊喜——原来不用费力找寻,轻松随意就能看到。

最后一句说明“等闲识得东风面”的原因,同时呼应第一句的“寻芳”和第二句的“无边光景”,作为整首诗的总结——在这无边无际的春光中,到处都是万紫千红、到处都有春的面貌、到处都是“寻芳”的收获。

我们发现,这首诗看起来是描写春光,可是与别的写景诗又非常不同:诗中只有概括的、广泛的春景,比如无边光景、万紫千红,却没有描写任何具体的景物。整首诗的主题就是:诗人春日寻芳,然后发现到处都能寻得春色。其中似乎有哲理,但是又难以捉摸。

有人提出:泗水在山东,当时被金人占领,而朱熹生活在南宋,终生没有去过泗水,如何去寻芳呢?泗水是孔子出生、讲学的地方。而朱熹恰恰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

这样就引出了对这首诗的另一种解读:

“泗水滨”是指孔子与其他先贤的思想和学问,“寻芳”是指求索其中的知识和道理。“无边光景”是说儒家思想博大精深,总是令人耳目一新,不断有全新的领悟。所示空间极其广大,就透露了诗人膜求圣道的本意。“万紫千红”“等闲识得”是说其中闪光的思想无处不在,只要潜心研究,随时都有收获。

讲个故事

孔子春游泗水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