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诗先借用了黄鹤楼的传说典故:据说古代曾有仙人自黄鹤楼驾鹤飞天,黄鹤楼因此得名,但如今仙人与黄鹤早已一去不返,这为黄鹤楼带来了传奇色彩和历史沧桑感。然后又用千古佳对“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来形容黄鹤楼的景致,最后归结于登楼望远,涌起乡愁。这首诗堪称情景融汇、气韵高远,甚至被南宋的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评为“唐人七律第一”。
崔颢和李白是同时代的人,据说后来李白也登临黄鹤楼,“诗仙”来到如此有“仙气”和神话色彩的天下名楼,自然会诗兴大发,肯定也要提笔作诗。没想到李白都已经提笔了,却看到墙壁上崔颢的《黄鹤楼》,读过之后,大呼:“绝妙!绝妙!”沉思良久,李白只好低吟:“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随后搁下了笔。李白觉得崔颢的诗已经占尽黄鹤楼的风流,自己无法再写了。后来,李白虽然数次来到黄鹤楼,但是所写的均是抒情、送别的诗,没有专门描写过黄鹤楼的景色。
这虽然是个传说,但李白确实写过一首《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这也是首好诗,但全诗的结构、意境,甚至所押的韵脚都和《黄鹤楼》一致,后人认为这是李白仿《黄鹤楼》之作,看来李白对崔颢的《黄鹤楼》确实是念念不忘。有人说李白有抄袭之嫌,存了争胜之心,其实古代诗人遇到好诗,经常仿写、改写、扩写,苏轼、黄庭坚对张志和的《渔歌子》也是如此,这何尝不是一种致敬呢?
学个成语
依依不舍(yī yī bù shě)
非常留恋,舍不得分离。
出自明朝冯梦龙的《醒世恒言·卢太学诗酒傲王侯》:“那卢楠直送五百余里,两下依依不舍。”
说段历史
江南三大名楼
古代建筑有“亭台楼阁、轩榭廊舫”之说,“楼阁”是多层的建筑,有些楼阁用于军事,也有些是用于登临赏景的。登高远望、视野开阔,可以发天地之怀想、叙古今之思绪,因此各地的楼阁备受文人雅士的钟爱,许多诗文名篇因这些楼阁而诞生,楼阁也因这些诗文佳作而闻名。
江南风物繁华、人文荟萃,留下无数名胜古迹,其中就有被称为“江南三大名楼”的黄鹤楼、岳阳楼和滕王阁。
湖北武汉的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东吴为了提防蜀汉攻击,在长江边的“黄鹄矶”建了这座楼,用于军事瞭望,因为“黄鹄”与“黄鹤”发音、字形差不多,后来就被传为“黄鹤楼”。
许多文人墨客在黄鹤楼留下作品,其中最匹配黄鹤楼的,自然是崔颢写的被誉为“唐人七律第一”的《黄鹤楼》,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也是送别诗中的传世佳作。
历史上,黄鹤楼多次被毁,多次重建。直到1981年,最近一次重建黄鹤楼,选址在距离黄鹤楼旧址不远的蛇山上,新黄鹤楼以清代的黄鹤楼为蓝本,但是更高大雄伟。
岳阳楼在湖南岳阳洞庭湖的东岸,同样是三国时东吴所建。当时东吴的将领鲁肃在洞庭湖畔修建了一个阅兵台,称为“阅军楼”。
西晋时,“阅军楼”改名为“巴陵城楼”。直到唐朝开元年间,宰相张说被贬到岳州后,扩建这座城楼,才有了“岳阳楼”的名字。
北宋时,大臣滕子京同样被贬至岳州,重修了岳阳楼。修成后,滕子京请自己的朋友、大文学家范仲淹为岳阳楼写一篇“记”,这就是流传千古的散文《岳阳楼记》,其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被广为传诵,激励了无数忠臣良将。岳阳楼因这篇《岳阳楼记》而闻名天下。
在范仲淹之前,杜甫也作过《登岳阳楼》,诗中有“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佳句。
岳阳楼同样经过多次损毁多次重建,现存的岳阳楼建于清朝光绪年间。
最晚建成的是江西南昌的滕王阁,它始建于初唐。当时,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李元婴先被封于山东滕州,因此是“滕王”。后来他调任江南洪州,在这里修筑了“滕王阁”。滕王阁富丽壮观,主要是作为达官贵人们登高、赏景、品茶、饮酒、听琴、观画的娱乐场所。
关于滕王阁的诗文首推初唐才子王勃的《滕王阁序》,这篇文章的诞生,很有些“风云际会”的巧合:
据《唐才子传》所记,滕王阁修成二十多年后,当时的都督阎伯屿重修了滕王阁,修好以后在阁上大宴宾客,想请人写一篇文章。年仅二十多岁的王勃去南方看望父亲,正好路过此处,也在席间,这位青年才子当场挥笔,一蹴而就,连停顿思索和修改都没有,就写成了这篇《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也就是流传后世的《滕王阁序》。这篇文章辞藻华美、浑然天成,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样的佳句,还留下“萍水相逢”“人杰地灵”这些成语,当时举座皆惊。
后来滕王阁再修,大文学家韩愈也曾写过《新修滕王阁记》,赞颂滕王阁:“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
滕王阁也是随着朝代更迭多次损毁、重建,现在的滕王阁建成于1989年,这是滕王阁第二十九次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