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字丑错失翰林院
龚自珍诗中提出自己最大的愿望——不拘一格降人才,而他本人确实受过“拘于一格”选用人才之苦。
龚自珍家人为官显赫,且都极有文学修养,包括他的母亲,都有诗集、文集传世,龚自珍也在少年时就有才名。当时,科举考试仍然是读书人实现抱负的必由之路,他的科举之路却不算顺畅。
龚自珍二十六岁中举,之后的会试却接连落榜。
直到第六次参加会试,据说当时龚自珍就常常揭露时弊,对看不惯的事就要嘲讽斥责,出名地“爱骂人”,会试的考官王植知道是他的卷子之后,因为怕被骂而不得不录取他当了进士。龚自珍中进士的时候已经三十七岁了。
但会试只能决定他是否中进士,最终被评为第几等、第几名还要看殿试。龚自珍虽然才高,但字却写得一般般,有些潦草。殿试主考官曹振镛是个“多磕头、少说话”的老官僚,一切按老规矩办,以龚自珍“楷法不中程”为由,把他排在三甲第十九名。龚自珍本来的理想是进入翰林院,但这个名次是不能进翰林院的。
据说殿试之后,龚自珍愤愤不平,他嘲讽朝廷墨守成规,根本选不出优秀的人才。
晚清名臣曾国藩后来也发现了这个问题,给咸丰皇帝上书,提到从道光年间,士人们都追求浮华的表面功夫,科举取士看书法规整,却不管文义深浅,朝廷因此错失了有学识、有思想的人。
当时西方已经完成工业革命,科技和军事力量突飞猛进,而清朝统治者选用人才却还是靠科举八股文那一成不变的模式,连录取标准都不肯变通,难怪会人才缺失、万马齐喑。
学个成语
人才辈出(rén cái bèi chū)
人才一批一批地出现,形容有才能的人大量涌现。
出自宋朝张栻的《西汉儒者名节何以不竞》:“中世以后,人才辈出。”
说段历史
“近代放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
在腐朽没落的时代,多数清朝统治者还在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但一些有识之士已经开始放眼世界,思索国家的问题,探索国家的出路。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就体现出这种精神,还有一位备受龚自珍敬重的人物,他身体力行,坚决抗击西方侵略者,同时大力提倡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他就是民族英雄林则徐。
林则徐生于乾隆年间,父亲是教书先生,收入微薄,母亲带着女儿做女红、做剪纸补贴家计。林则徐每天去读书之前,都会先拿着母亲和姊妹做的工艺品到店铺寄卖,放学后再到店铺收钱交给母亲。林家家庭贫困,但气氛很温馨。
林则徐读书用功,才思敏捷,八九岁时,就写出了“海到无涯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这样的诗句,震惊四座。他二十六岁考取进士二甲第四名,由此进入了翰林院。他在京城加入了“宣南诗社”,就是在这时和龚自珍结交的。
之后,林则徐无论担任什么官职,都清廉无私、尽职尽责,政绩卓越,得到道光皇帝的器重,步步升迁,到五十二岁时升任“湖广总督”,已经是个“封疆大吏”了。
当时,英国为了从贸易中获利,赚取中国的财富,大肆向中国运输、销售毒品鸦片,英国人大获其利,毒贩蜂拥而至。国人不明鸦片危害,许多人糊里糊涂地染上了烟瘾,甚至道光皇帝都曾吸食鸦片。
林则徐早就意识到鸦片的危害,在总督任上大力禁烟,把管辖地的烟贩及鸦片吸食者一扫而空。他和许多有识之士一起上书皇帝,力主禁烟。道光皇帝终于下定决心,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禁烟。龚自珍力挺林则徐,亲笔写下关于禁烟的许多建议,令林则徐大为感动。
林则徐到广州之后,命外国鸦片贩子限期缴烟,并让他们保证今后永不得进口、夹带鸦片。经过坚决的斗争,收缴鸦片近2万箱,237万余斤,在虎门海滩上当众销毁。这就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虎门销烟”。
更难得的是,林则徐在坚决抵抗外国侵略的同时,没有故步自封,他认识到只有向外国学习才能抵御侵略,主张“学其优而用”。他亲自组织翻译队伍,翻译外国书刊,他本人至少略通英、葡两种外语,他主持编译的《四洲志》对晚清的洋务运动具有启发作用。
虎门销烟后,英国侵略者展开疯狂报复,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道光皇帝迫于英军气焰,竟向英军妥协,将林则徐革职,发往新疆伊犁。林则徐与妻子告别时,写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诗句。
林则徐六十岁时重新被起用,历任陕甘总督、陕西巡抚、云贵总督等职。他六十五岁时,清廷又任命他为钦差大臣,让他去广西镇压“拜上帝会”的反清起义,他此时已经身染重病,在途中就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