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jǐ亥hài杂zá诗shī(1 / 2)

清qīnɡ·龚ɡōnɡ自zì珍zhēn

九jiǔ州zhōu生shēnɡ气qì恃shì风fēnɡ雷léi,

万wàn马ǎ齐qí喑yīn究jiū可kě哀āi。

我wǒ劝quàn天tiān公ɡōnɡ重ɡ抖dǒu擞sǒu,

不bù拘jū一yì格ɡé降jiànɡ人rén材cái。

诗文大意

中国的生机要靠风雷轰鸣,

死气沉沉是多么令人悲哀。

我劝告上天重新抖擞精神,

不拘一格地降下更多人才。

三步精读

主观感受

朗诵古诗,用三个词写下你自己对这首诗的感觉:

1. ________2. ________3.________

身临其境

诗人生活在清朝中期向晚期过渡的时期,这时,帝国主义的枪炮即将轰响国门,中国封建社会走向没落。诗人力主改革,支持林则徐禁烟,遭到顽固官僚的忌恨,被迫辞官南归。

诗人仍有变革图强的“医国”之心,这一年,他把自己的所想所思和在路途中的所见所感,写成三百一十五首七绝诗,因为是己亥年,统称为《己亥杂诗》。他路过镇江时,赶上庙会活动,道士请他写“青词”(献给上天神明的祝词),他就势写下了这篇忧国忧民之作。

细品词句

前两句直抒胸臆,借用比喻对当下的社会状态发表评论。

第一句诗人就提出自己的观点:当前的中国,要依靠风起云涌、电闪雷鸣,才能焕发出生机勃勃的气象,这里的“风雷”比喻猛烈、彻底的革新。“恃”是依靠、依仗,在这里体现出“必须如此、别无他途”的意思; “风雷”是狂风惊雷,让这首诗起头就振聋发聩、力道十足。

第二句回归目前社会的实际情况,这里又用了一个比喻。“万马齐喑”的典故出自苏轼的《三马图赞引》:西域进贡了一匹宝马,在皇家马厩中,只有这匹马嘶鸣,其他马匹都不敢发声。这里比喻在清政府统治下,人们不敢讲话。清朝前期大兴“文字狱”,又推行“闭关锁国”的政策,整个国家死气沉沉。“哀”字体现出诗人为这种局面感到悲哀、痛惜与焦虑。

后两句诗人假借“天公”之名,提出自己的期望和建议。

这首诗是道士请诗人作的“青词”,是给“天公”(玉皇大帝)的祷词,因此诗人在第三句借“天公”的名义提出自己的期望。需要注意的是“劝”和“重”这两个字,“劝”是劝告、奉劝,而不是祈求,“重”说明“天公”曾经抖擞精神,但是后来失去了这种精神。这都说明诗人并非真的迷信天神,指望玉皇大帝解决国家的问题,而是以“天公”比喻国家的统治者。

第四句,诗人提出了自己的方案:“不拘一格”地使用人才。“不拘一格”是不要局限于一种类型,要各种各样、百花齐放。在这里一方面是希望国家涌现出各种人才,另一方面是希望统治者不拘一格地任用人才。在诗人看来,只有这样才能万马奔腾、锐意革新,改变国家的现状。联想到诗人此时正不受重用、被迫辞职返乡,这句诗就更令人叹息了。

当时中国陷入沉沉黑夜,尚未迎来觉醒,诗人却能敏锐地思考,批判现实、揭露问题,更憧憬变革、提出建议。这首诗气势磅礴,展现出开阔的胸怀和高远的目光,被后人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

讲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