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sān衢qú道dào中zhōnɡ(1 / 2)

宋sònɡ·曾zēnɡ几jǐ

梅éi子zǐ黄huánɡ时shí日rì日rì晴qínɡ,

小xiǎo溪xī泛fàn尽jìn却què山shān行xínɡ。

绿lǜ阴yīn不bù减jiǎn来lái时shí路lù,

添tiān得dé黄huánɡ鹂lí四sì五wǔ声shēnɡ。

诗文大意

黄梅季节却一日日天气晴朗,

泛舟到小溪尽头沿山路步行。

绿荫和前半程路上一般浓密,

又增添了黄鹂时时的鸣唱声。

三步精读

主观感受

朗诵古诗,用三个词写下你自己对这首诗的感觉:

1. ________2. ________3.________

身临其境

初夏黄梅时节的江南,本来多是阴雨连绵的天气,可这几天却偏偏天气晴好、风和日丽。

诗人游性大发,趁着好天气游览清幽秀美的三衢山。他先是泛舟溪上,一路绿树成荫,遮挡了日光,让人倍觉清爽。船行到溪水尽处,诗人改为沿着山路徒步前行,仍然兴致勃勃。他发现这山路上的树荫依然浓密,而黄鹂鸟的恰恰鸣唱,更增添了山中的情致。这让诗人越走越舒畅,他随口吟诵,把这一路的见闻和心情写成了这首“游记诗”。

细品词句

第一句说明了诗人游览三衢山的时间和天气。“日日晴”,使用了叠字,写出了天气的反常,也写出了诗人的惊喜:在这黄梅季节,一般情况下应是阴雨连绵,但这几天竟然连续都是晴天!还不趁着这样的天气去游览山光水色?这一句为整首诗铺垫出兴奋愉悦的情绪。

第二句写诗人的游览路线和方式。先乘舟泛溪而行,在这初夏,人行水上,绿荫挡住晴日,自然令人舒畅。小船行到溪水尽头,不能再往前了,诗人于是舍舟登岸,继续顺着山路步行。

这会不会影响诗人的心情呢?后两句的见闻告诉了我们答案。

第三句说,绿荫一点儿不比“来时路”上少。这个“来时路”就是诗人之前乘小船走的水路,“不减”的不只是绿荫,还有诗人的兴致,虽然乘船改步行了,但他游览的兴致可一点没减少——在这晴朗的初夏时节,绿荫浓密不仅显出山景苍翠清幽,也让人觉得凉爽畅快。

第四句,再进一层,不仅风景没有减少、兴致没有减弱,还增加了,是什么呢?是深山中黄鹂鸟婉转动听的鸣唱。所谓“鸟鸣山更幽”,因为走到了更幽深宁静的山中,才听见了鸟儿的歌声。鸟鸣让诗人的旅途更有生机,更“添得”愉悦的心情,这真是“锦上添花”的一笔。

这首诗明快自然,没有任何生僻的词汇,可以说“平中见奇”,把这次行程写得清新流畅、妙趣横生。

我们以后读诗的时候,可以特别关注一下:写景、记行类的诗对多种感受的描述。人的“五感”指的是:形、声、闻、味、触,写景时除了写视觉,还可以动用其他“四感”。杜甫《绝句》中“春风花草香”,有春风拂面的触觉、花草芬芳的味觉,这首诗中有绿荫遮阳的触觉、黄鹂鸣唱的听觉。写诗时融入多种感觉,更能让读者感到身临其境。

讲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