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是一个在中国非常年轻但是非常有发展潜力的专业。
随着改革开放和中国加入WTO,中国的旅游经济和旅游业已经成为中国国民经济中最有活力的一部分了,在部分转型的城市当中旅游业已经成了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因而迫切需要兼有人文、地理、经济知识的经营管理人才。这个专业的目的是培养能够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人才。
但是实际情况是,很多同学学了这个专业后,都走向了一个非常奇怪的方向——导游和酒店前台。
其中有高校本身的原因,而更大的原因在于学生本身。
我们有太多的专业,存在着这样一批不负责任的老师,将学生引向火坑,他们总跟学生说学历不重要、书本知识不重要,殊不知,书本知识才是引领你走向高级管理岗位的一个重要内容。做旅游了解一线情况,去景点、去酒店实习无可厚非,怕就怕,你真的把自己当导游、当服务员。如果你学了这个专业(一般情况下,很多名校的旅游管理专业都是分数较低的专业,要靠调剂或者非第一专业志愿的学生填充),在实习过程中千万别跟专业的导游和服务员来比,你去实习是为了了解真实的一线情况而对旅游项目一线的情况进行评估、改革和优化。这就是我经常说的,你们一定要有更高级别的领导思维才会成为那个更高级别的人。
对旅游管理来说是这样,对其他专业来说也是这样。
在很多学校中还有一个专业,叫作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跟旅游有关系,但是并非旅游管理专业。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偏向于旅游资源的开发,比如有一座山,你如何将它开发成旅游景点,有什么特色,有什么好玩的项目,这是这个专业学习的内容,而旅游管理更偏向于这个地方成为景点以后的诸多管理事项,大家千万不要弄混。
以上的几个专业如果想在研究生阶段升学,最重要的专业课都是管理学。大多数学校管理学的书用的是周三多编写的《管理学》,或者是罗宾斯编写的《管理学》。罗宾斯的《管理学》是现代管理学界最具权威的基础性学习教材之一,用的是西方的管理学框架搭建的原汁原味的西方管理学内容。周三多基本上是试着用国外管理学的框架去搭建中国化的管理学内容。周三多的《管理学》重理论,而罗宾斯的管理学重实践,两种思维都有积极的一面,所以我建议如果你考上了工商管理类的本科专业,最好两本书都看一看。
4.4公共管理类
公共管理类是运用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的管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目前国内的公共管理类招收的本科专业主要有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劳动和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等专业。
公共事业管理和行政管理
两个专业可以看成是一个专业,差别并不大,就业差别几乎没有。
这两个专业其实是与本学科大类最相近的专业,都是学习利用各种人文科学知识,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公司从事公共管理岗位。其原来的定义和定位其实主要是政府部门。所以这个专业毕业以后,一个大的出路就是考公务员。如果是研究生学历,那么考的公务员层次就高。但是近两年,考公务员的难度越来越大,这两个专业的毕业生目前更倾向于去企业的行政部门工作。一个企业大致可以分为研发、制造、销售、财务、人资等部门,但是企业也得有管家,这个大管家就是行政部门。管的事情比较宽泛,跟人力资源部门是有关联的。往小了说,公司厕所没有纸了归行政部门管;往大了说,每年公司或者企业举办的年会也是由行政部门来管理;公司领导的助理也归到这个部门管理(有一种说法,说在一个企业中什么岗位的人学东西最快?答案是两个岗位,一个是老板的助理,一个是老板的司机,对此我十分认同)。
所以大体上讲,这两个专业似乎也是什么都能干,但是似乎又什么都干不精。
但是这两个专业近两年招收分数很高,仔细想想跟它的名字有直接关系。因为这个专业的名字带有“管理”两个字,很多家长和考生就以为,这个专业毕业出来是管别人的,而不是被管的。殊不知管的内容不一样,而且你不具备一定的底层经验,怎么去管别人?管理两个字本身就很空,又很实在,而且这里面包含了太多的情商智慧和领导喜好。相比于其他的文科类专业,公共管理类最大的特点就是学生学不到一技之长——外语类专业人才,外语能力强;新闻传播类人才,文笔能力强;法律类人才,法律知识能力强。所以个人认为,相同条件下我会优先选择其他能学一技之长的专业。
劳动与社会保障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培养具备比较扎实的管理学与经济学专业知识,掌握现代管理技术与方法,能在政府部门、政策研究部门、大中型企事业单位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当然,成为高级管理人才的前提还是要把理论知识学好,并且有丰富的实战经验。
据我了解到的情况,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最重要的毕业就业方向就是考相关部门的公务员,比如说民政局、劳动局等单位。因为这个专业涉及了企业当中对劳动者的保护,并且在本科阶段必修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所以还有一部分学生流向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跟社会学、社会工作是相关交叉学科,本科阶段的专业课有重合。需要注意的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毕业后授予管理学学位,而社会学和社会工作专业毕业后授予法学学位。
土地资源管理
土地资源管理是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社会人文学科的知识,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有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的综合活动。本科阶段除了学习经济学、管理学的相关知识,还要学习土地调查、土地评估、土地整理、土地利用规划、地籍管理、土地信息系统及土地开发经营的相关知识。因为最早的土地拥有者是农民,所以在院校的选择上,这个专业比较好的学校一般是各种农业大学。再加上目前基础设施建设的火热进行、城中村改造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目前这个专业毕业后在房地产公司或者考相关单位的公务员的同学比较多。
需要注意的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如果想继续深造的话,部分学校是要考查数学的。行政管理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升学的时候大多数学校都不会考查数学。
中国几乎所有高校都在向综合性大学迈进,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几乎所有高校都有经济与管理学院,都在招收经济类相关专业。其中最推荐的还是各地的财经类高校,这里简单介绍几所。
学校介绍
中央财经大学
中央财经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教育部、财政部和北京市共建的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211工程”建设和首批“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高校。
学校始建于1949年11月6日,创办之初由财政部主管,历经中央税务学校、中央财政学院、中央财经学院、中央财政金融学院等发展阶段,1996年更名为中央财经大学,2000年,学校由财政部划转教育部直属管理,2005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06年成为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首批建设高校。
截至2020年12月,全校教职工 1785人,其中专任教师1225人。教授365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9.80%,副教授490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0%;具有博士学位者 941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6.82%。学校现有普通本科生10103人,硕士研究生5330人,博士研究生755人,留学生358人,成人教育学生3493人。
学校形成了以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学科为主体,文学、理学、工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学校设有55个本科专业,拥有经济学、管理学本科专业自主设置权,拥有8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和7个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2个、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和北京市重点建设一流专业3个;拥有应用经济学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拥有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和会计学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拥有工商管理、统计学一级学科,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世界经济二级学科和经济信息管理、跨国公司管理交叉学科等北京市重点学科;拥有应用经济学、理论经济学、工商管理、统计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会计和法律等1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工商管理、会计、法律3个专业学位于2010年获批教育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全国保险、资产评估专业学位研究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设于此;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北京市级精品课程17门,6门国家级视频公开课,2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先后获得7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和41项北京市教学成果奖。拥有应用经济学、理论经济学、工商管理、马克思主义理论、统计学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首批5个试点项目之一的“经济学与公共政策优势学科创新平台”;拥有国家金融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精算研究院,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北京财经研究基地和首都互联网经济发展研究基地,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和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江西财经大学
江西财经大学是一所由财政部、教育部、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建,以经济、管理类学科为主,法、工、文、理、艺术等学科协调发展的高等财经学府,前身为1923年秋创办的江西省立商业学校,1958年成立江西财经学院,“文革”期间几经更名并遭停办,1978年复校,1980年成为财政部部属院校,1996年更名为江西财经大学,2000年学校管理体制由财政部主管转变为由江西省主管,2012年成为财政部、教育部、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
<!--PAGE 10-->学校设有工商管理学院、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会计学院、国际经贸学院、经济学院、金融学院、统计学院、信息管理学院、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软件与物联网工程学院(用友软件学院)、外国语学院、人文学院、法学院、艺术学院、体育学院(国防教育部)、马克思主义学院、虚拟现实(VR)现代产业学院共17个教学学院,海外教育学院、国际学院、创业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共4个管理型学院,以及1个独立学院。
学校现有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工学、文学、理学、艺术等学科门类;拥有应用经济学、理论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统计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共7个博士后流动站;拥有应用经济学、理论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统计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共7个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39个二级博士学位授权点,13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70个二级硕士学位授权点,18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57个本科专业;拥有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产业经济学)。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校应用经济学、统计学获评A-等级(全国前10%),工商管理获评B+等级(全国前20%),理论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法学获评B等级(全国前30%),公共管理获评B-等级(全国前40%);应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统计学、工商管理入选“江西省一流建设学科”;1998年获批江西省首家MBA办学权,2009年获批江西省首家EMBA办学权,2017年通过中国高质量MBA教育认证,2018年通过全国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质量认证并获评“A级成员单位”;拥有27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金融学、市场营销、会计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财政学、法学),10个省级特色专业,17个省级一流专业;学校自2015年以来共有38个专业参加江西省本科专业综合评价,23个专业排名全省第一,7个专业排名第二,4个专业排名第三,排名前三的专业数占参评专业数89.47%。
2002年和2007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两次均获“优秀”等次,2016年,在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审核性评估中获得高度评价。获得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3项,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8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4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7门、国家级双语示范教学课程3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MOOC)8门、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2个、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1个,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学校、大学生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项目学校和教育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等。拥有江西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园1个、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4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学校于1994年(全国较早)实行学分制,学生可以选修双专业(学位)。2007年学校获得普通高校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资格。
<!--PAGE 11-->现有教职工2313人,专任教师1326人,其中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89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52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855人;博士生导师159人;硕士生导师843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讲座教授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5人,全国模范教师2人,全国优秀教师10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3人,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级人选1人,国家优青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2人,全国专业学位硕士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江西省赣鄱英才555工程人选21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63人,江西省高校骨干教师41人,江西省教学名师21人。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梓坤、何祚庥,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京文,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洪银兴等担任学校顾问;国内外330余名著名学者、专家和企业家受聘为学校客座教授。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是一所具有鲜明国际化特色的广东省属重点大学,是华南地区国际化人才培养和外国语言文化、对外经济贸易、国际战略研究的重要基地。现有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9826人,博士、硕士研究生4031人,各类成人本专科生、进修及培训生、外国留学生23000多人。
学校的前身是广州外国语学院和广州对外贸易学院。
学校现有教职工总数2129人,专任教师1421人,其中教授、副教授比例达到53.7%,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比例达到95.2%。教师队伍中,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54人(其中在职6人),入选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2人,入选中宣部2019年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1人,入选“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2人,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3人,获国家外专局“高端外国专家”项目资助1人。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创新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24个,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8人,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4人、“珠江学者”讲座教授4人,“青年珠江学者”6人,入选广东“特支计划”4人、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1人、广东省理论宣传青年优秀人才2人、广东省“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国家级培养对象1人、省级培养对象44人,入选省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23名,(先后)聘用“云山学者”342人。此外,学校还聘有59位客座教授和近100位长期外教。
学校形成了外语学科与非外语学科“双轮驱动”、多学科多语种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学科格局,下辖25个教学单位,1个独立学院(南国商学院)。现有67个本科招生专业,分属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工学、理学、教育学、艺术学八大学科门类。其中有2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8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4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有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含11个专业),24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含27个专业),6个省级重点专业。共有28个外语语种,是华南地区外语语种最多的学校。学校1981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是中国恢复研究生制度后较早获得硕士、博士授予权的单位。学校现有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和7个省级重点学科。拥有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1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和5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1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开展的几轮学科评估中,我校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均位居全国高校前列。4个一级学科入选广东省“冲补强”提升计划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
<!--PAGE 12-->深圳大学经济学院
深圳大学经济学院的前身是深圳大学经济管理系,于1983年深圳大学创校时成立,由中国人民大学援建。1985年经济管理系分为经济系与管理系,1987年经济系分为经济系和国际金融贸易系,1997年5月原经济系、国际金融贸易系和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联合组建经济学院。经过三十多年的积淀与发展,经济学院已经发展成为特区经济管理领域的教学科研重镇。
经济学院学科发展保持良好势头,现拥有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物流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5个本科专业;拥有理论经济学一级博士点,应用经济学一级硕士点,统计学一级硕士点和会计学二级硕士点;拥有会计专业硕士MPACC、金融专业硕士MF、国际商务专业硕士MIB及应用统计专业硕士MAS;拥有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
其中,理论经济学为省攀峰重点一级学科;政治经济学为省级重点扶持学科。金融学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和广东省名牌专业,2020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建设点;会计学2020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建设点;经济学2020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建设点。微观经济学是省级精品课程,2020年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金融学入选广东省一流本科课程;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团队入选广东省课程思政示范团队;国际贸易为省级精品培育课程,2020年入选广东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011年经省教育厅批准,经济学院成为广东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经济学院汇聚一批经济管理领域的知名学者,形成了一支结构均衡、具有奉献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学术团队。现有教职工135人,专任教师111人,其中:长江学者1人,特聘教授3人,深圳市高层次专业人才9人,孔雀计划6人,广东省特支计划教学名师1人,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博士生导师9人,教授26人,副教授42人,助理教授或讲师46人。
经济学院人才培养方面创新务实,特色鲜明。学院现拥有综合专业实验室、现代物流实验室、物联网实验教学平台三个实验室;拥有“广东省实验教学中心”。学院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成立数理金融特色班、ACCA特色班、CFA特色班、投资科学国际接轨班、人保精英实验班以及供应链金融和商业保理特色班。在校全日制本科生3207人,硕士研究生566人,博士研究生82人,共计3855人。
安徽财经大学
安徽财经大学是一所以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为主的多科性财经大学,是我国首批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第三批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是安徽省重点建设的大学和安徽省人民政府与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共建高校。2012年获批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2014年入选安徽省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
<!--PAGE 13-->学校于1959年5月始建于安徽合肥,时名为安徽财贸学院。1961年迁址素有“珍珠城”美誉的淮河流域中心城市蚌埠,校址设在交通路。1983年,校本部迁至龙湖西校区,先后隶属于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商业部、国内贸易部。2000年2月,国务院决定,安徽财贸学院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安徽省政府管理为主。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安徽财经大学,同年9月,学校迁入龙湖东校区。
现拥有12个学院,1个教学部,11个省部级科研创新平台,42个校级科研创新平台;57个本科专业,2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4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5个省部级重点研究基地,8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一流学科,3个省级高峰学科。现有20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国家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6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4个省级特色专业、20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5个省级教学团队、28个省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项目、2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68门省级精品课程、5门示范课程、41门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
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工1471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1020人,博士生导师27人,硕士生导师711人,硕士博士化率89.29%。拥有国家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委员、秘书长7人,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30人次,省级教学名师34人,省级名师工作室8个,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1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7人、安徽省政府特殊津贴4人。
<!--PAGE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