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武侠修真 > 晋末芳华 > 第255章 料算敌我

第255章 料算敌我(1 / 2)

第255章 料算敌我

王謐听到何澄如此说话,虽然知道对方是在称讚自己,但还是心中有些古怪,毕竟荀羡虽是一时名士之首,也確实有才能,但三十多岁就去世了。

荀羡出身潁川荀氏,有荀彧六世孙的身份,也因此娶晋元帝之女寻阳公主入仕,成为东晋最年轻的刺史,官拜北中郎將,故人称荀中郎。

王謐心道自己还是寧愿不要名声,也还是想活得长一些,因笑道:“荀中郎文武双全,我可当不起啊。”

但他的心中,还是极为佩服荀羡的,其人固然有门第加成,但也確实比绝大部分人要强,是实打实数次击败过燕国大军的,可以说东晋一朝,除了祖逖桓温少有人能与之相比,庾亮殷浩之流,是完全不能比与之相比的。

而且最让王謐欣赏的,便是其攻打燕国时,在徐兗青三州开凿的荀羡水道的开创性举动。

这项措施,將数州的各条水路连通起来,大大降低了后勤难度,將徐州平原的地形防守劣势转化,並藉此数次击败燕军,让战线维持在徐州青州之间,保障了晋国的淮河流域的防线。

而且这个做法,也让后世的桓温学了去,他在第三次北伐时,也採用了荀羡的路线,但因为时间过去了十年,其洸水不通,桓温只得重新命人开凿,使毛穆之监凿鉅野百余里,引汶会於济川,这条新开的运渠,因此被称为桓公瀆。

但因为是临时开凿,耽误了战机,所以最后桓温还是失败了,但这给王謐的启发,无疑是极大的。

他常常在想,若是提前几年便开凿河道,会不会结果便截然不同

然而想是一回事,做是另外一回事,荀羡和桓温两次开凿河道,发动民夫十数万,距离皆超过了三百余里,这种权力,是王謐现在所不具备的,今后几年之內,也不太可能有。

所以王謐只能借势,当下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朝廷这次出兵,虽然是试探性质的,但规模並不小,更关键的是,还有桓温势力的介入。

虽然桓温取得徐兗的想法,和王謐是衝突的,但若是能让他提前看到开凿水道的好处,从而做些预备性措施,对局面也是大有好处的。

而桓温那边的情况,在朝中为官多年的何澄谢韶显然更为熟悉,於是王謐对两人提了个问题。

“这次出兵,名义是大司马在豫州,刺史在徐州,两方並进,但咱们的第三方,处境很是微妙。”

“两位也知道刺史是我外祖,给了我很大的自决权,让我配合郗恢便宜行事。”

“我和郗恢商量过,决定他带军和大司马那支在彭城会军,集中兵力攻打燕国城池。

“而我这边,则是从水道策应,去开阳牵制燕国驰援的军队,伺机切断破坏对方的粮道。”

何澄听了,面现犹豫之色,“这策应归策应,但燕国这些年步步紧逼,城池岂是那么容易被偷袭的,且其骑兵占优,若重点护卫粮道,以稚远的兵力,很难占到便宜啊。“

谢韶表示赞同,“之前我们只有三千多兵马,稚远离开后的这两个月,我又征了一千多兵,训练逾月,也算勉强能上阵,这算凑够了五千之数。”

“但这些兵,比燕国还是太少了,而且开阳水道进入青州后,其水流量骤减,中间多有废弃不通者,我们水军的优势,很难发挥出来啊。”

王謐出声道:“我想去琅琊。”

“什么!”两人齐齐一惊。

难怪他们惊讶,琅琊郡现在位置,在东晋版图的最北端,但不是徐州的最北端。

这些年来,徐州被燕国慢慢蚕食,琅琊郡的两侧都已经被其占据,仅有数城在晋国控制之下,导致其像个孤零零凸出来的钉子,时刻都有丟失的危险。

而这个形状,也导致琅琊郡三面对敌,极为难守,要不是琅琊这个名字对东晋有特殊的意义,说不定早就被放弃了。

而且最麻烦的是,琅琊和泰山郡毗邻,两边相距不过二百余里,慕容厉打下泰山郡后,下一个肯定打的是琅琊。

对东晋来说,琅琊王氏还在其次,关键储君封號是琅琊王,可谓是象徵意义重大,要是全丟掉的话,朝廷威望受损,所以才急著派出蔡绍解围,失败后连桓温郗愔都调出来了。

想到王謐出身琅琊,两人心道为了家族名声,有此想法倒也正常,关键是,那边可是鲜卑数万大军啊。

连桓温郗愔,都只能先在在彭城会军,再稳步推进,你凭著五千新老兵士,如何能抵挡得过

王謐看到了两眼中的疑惑,出声解释道:“琅琊不能丟。”

“这不是因为其名头的问题,而是大司马和郗恢那边,调兵没有那么快,要是我们不挡住,便来不及了。”

他指著地图,“若是燕国只是想要打下琅琊,我们迟早也能想办法夺回来,但要是他们不是想要得到,而是想要毁掉呢”

两人一惊,“稚远的意思是”

王謐沉声道:“这些年,琅琊大半都被侵占,其海边和东海郡交界的海州岛,都成了燕国船场。”

“上次燕国驻军被我消灭后,他们倒是退了回去一些,但琅琊郡仍然大半被占,最北面的莒城岌岌可危。“

“此城毗邻开阳,靠著河运补给支撑,但旁边的洸水堵塞,燕国兵马很容易將其包围。”

“到时候若莒城守不住,琅琊防线便完全崩溃,燕军就可以直达下邳,到时候彭城的我军,便需要掉头东进阻挡。”

何澄不解道:“这不是很正常”

“到时两面夹击,这是兵法正道啊。”

王謐沉声道:“鄴城那边,还有慕容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