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7章 梁国完了
一队装备精良煞气凛然的兵马,停在了临济院的山门之前。
从那制式统一的精良甲胄,寒光闪闪的兵器,以及士兵们肃杀沉稳的气势上一看便知,这绝非寻常郡兵而是真正的朝廷精锐之师。
当然名义上依旧是隔壁郡的郡兵因“梁国境内突发白莲灾祸”,特来“协助”地方镇压维稳。
实际上执行的乃是中央朝廷的直接命令,是来接管梁国防务的。
与此同时洛阳派遣的钦差大员也已抵达,迅速接手了梁国之内所有人事任免与行政权力。
所有决议都是荧惑守心第二天通过的,没有任何人反对。
毕竟末年皇帝有多凶残大家都是知道的,血洗朝堂也不是没有人干过。
是的,大家眼中的晋帝现在不论做什么都是快死的样子。
若是面色如常,与朝臣谈笑,则可称之为“颜色不变,谈笑而死。”
若是狂躁不安,杀心四溢就是“自弃于危亡之际。”
反正离不开一个死字,所以气氛更加微妙,都怕啊。所以军政大权根本没有扯皮,火速通过。
同时还有不少人搭上了这班车,打算火中取栗,想要夺取梁国的各种资源。
若是梁王此刻还在他的封国之内坐镇老巢,即便真的被坐实搞出了“荧惑守心”这种大逆不道之事,朝廷也绝无可能如此迅速地将其权力连根拔起。
少不了要经过一番漫长的扯皮、博弈、试探,毕竟没有公然举兵造反,在其经营多年的地盘上势力盘根错节,绝非易与之辈。
但命不好的是,梁王偏偏在这个关键时刻亲身去了洛阳,将身家性命完全置于晋帝的掌控之中。
如此一来,便成了砧板上的鱼肉,只能任人宰割,予取予求。
短短几天之内,梁国的天就彻底变了。
其权力交接之顺畅、清算之彻底,在诸侯藩国的历史上堪称罕见,也给其他所有藩王敲响了警钟:
以后……绝不可轻易离开自己的封地,前往洛阳!
而这队兵马前来临济院,自然是带着朝廷的意志前来问询的。
因此,气氛格外严肃、凝重,甚至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敌意。
毕竟,在朝廷看来,梁国境内首屈一指的佛门势力临济院在此次“商星”事件中,很难完全撇清关系,说不定就是重要的参与者乃至帮凶。
朝廷对于修行势力的警惕,之前更多是集中在道门身上,毕竟前朝出过一个差点掀翻天下的太平道。
谁曾想,这看似扎根人间俗气不少于常人的佛门也是不甘示弱,搞出来一个屡禁不止同样麻烦的“白莲教”。
所以,朝廷的态度很明确:
不要再说什么“世外之地”、“世外之人”的托词了,这些修行宗门有一个算一个,其影响力与潜在威胁一点都不能轻信,必须严加管控。
其实这个推测,从结果上倒推,还真没完全错。
临济院在此事中,确实稀里糊涂地当了梁王和李道人的“帮凶”。
若非他们之前与王府往来密切,提供了某些便利,李道人的计划也不会推进得那么顺利。
但运气好啊,他们遇到了佛门圣僧。
在许宣的“引导”和“加持”下成功地将一场可能由“商星”引发的直接冲击王朝正统性的星命劫数,巧妙地置换成了延后爆发的“白莲劫”。
因此,在这场震动天下的“荧惑守心”大事件中,临济院非但没有被清算,反而奇迹般地立住了“拨乱反正、护国安民”的正面形象。
“所以……按照方丈的说法,是佛门率先发觉梁王有不臣之举,然后主动站了出来,阻止了对方更进一步的阴谋”
领兵的将军听完慧忍的陈述,语气中带着深深的疑惑,需要再次确认。
慧忍是个出家人。
众所周知,和尚是不打诳语的。
他双手合十,面容肃穆,眼神澄澈,声音洪钟般肯定:
“不错。贫僧与临济院上下,察觉梁王府动向诡异,星煞之气冲盈,恐生大祸,危及社稷苍生。故而不惜此身,率领全院僧众,于阏伯台布下罗汉大阵,与那驱使鬼祟妖兵的邪道,鏖战了一夜!”
描述的那一晚战斗可以说是“风云变色,日月无光”,虽然主要指的是星象异变和佛光鬼气交织的视觉效果。
但战况也确实“凶险异常”。
猖兵对于方丈和首座这样的大高手来说,清理起来问题不大,当真是一颗大光头从东打到西,又从南打到北,所向披靡。
但对于寺中普通的僧众而言,是生死危机!
“我寺布下的罗汉伏魔大阵被汹涌的鬼兵浪潮冲垮了两次,不少弟子身受重伤,至今仍在调养,未能下榻。”
说罢,慧忍示意弟子们将那些确实伤势未愈,气息萎靡的和尚们搀扶出来,展示在朝廷兵马面前。
气氛瞬间变得很微妙了。
看到了吗
地上这些躺着、坐着的,可都是我们临济院为了保护九州,而“英勇负伤”的好和尚!
慧忍那本就魁梧雄壮的身形,在众人眼中仿佛瞬间变得更加高大。
那是因为他此刻稳稳地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上。
将军被慧忍这道德的阴影一笼罩,顿时感觉自己方才的质询显得有些气量狭小心思阴暗了。
看着那些躺在担架上面色苍白的小光头们,心中也不由得生出几分敬意,不得不抱拳洪声赞了一句:好和尚!
随即连忙示意:“方丈快请将这些受伤的弟子送回禅房好生将养,是某方才言语有些唐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