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指环王:护戒使者》作为全球同步(相对)上映的大片,中影和盛影在防盗版上投入了巨大精力,联合文化执法部门在源头和流通渠道进行了多次打击,确保了其在首周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内,市面上难以出现画质尚可的盗版碟。
但是,对于那些早在2001年就在海外上映,近期才被正式引进的“旧片”,如《尖峰时刻2》、《古墓丽影》等,盗版商们早已完成了复制、压盘、铺货的全流程。
这些影片的盗版VCD/DVD,以惊人的速度和低廉的价格(通常5-10元)充斥着各个音像店和流动摊点。
一个在业内广为流传、略带苦涩笑谈的轶事是,当初《尖峰时刻》在北美火爆上映时,新线影业曾雄心勃勃地派专员来华,意图配合当地部门开展一场声势浩大的盗版销毁行动,以期未来正式引进时能保住部分市场。
但当他们亲眼目睹了从南方某个物流枢纽查获的、堆积如山的《尖峰时刻2》盗版光盘,数量竟以“千万张”为单位计算时,那位金发碧眼的专员当场目瞪口呆,半晌才喃喃道:“My God… This is not a arket, this is an o(我的上帝……这不是一个市场,这是一片海洋)。”
最终,这场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效果的销毁行动草草收场,新线方面也彻底放弃了短期内在中国市场依靠传统电影发行收回成本的幻想。
入世之后,来自国际版权方的压力与日俱增。
美国电影协会(MPAA)及其成员公司在BJ和上海的办事处空前活跃,他们频繁拜会广电总局、文化部、国家版权局等主管部门,提交厚厚的侵权报告,举办各种形式的反盗版研讨会和技术展示活动,试图将打击盗版提升到“履行入世承诺、改善投资环境”的国际高度。
这些努力并非全无效果。
至少在表面上,各大城市对街头贩卖盗版光盘的游商打击力度有所加强,一些大型音像市场的盗版摊位也变得更为隐蔽。
对于在映新片,执法部门确实能做到“首周无大规模盗版流出”,这已经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然而,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盗版产业链早已根植于庞大的需求与复杂的地方利益之中,绝非几次会议和几场运动式执法所能根除。
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花5块钱就能在家看遍(画质可能稍差但内容完整的)全球大片,与花35元去影院体验两个多时的视听震撼,依然是泾渭分明,且前者更具吸引力的选择。
打击盗版,道阻且长。
现实的数据,很快便反馈到了各大院线的数据中心。
五月一日晚十点,首日票房统计初步汇总。
《指环王:护戒使者》凭借其超高的排片占比,首日票房报收480万元,毫无悬念地夺得单日冠军。
这个数字若放在平日,已算亮眼,但在寄托了厚望的黄金周首日,面对全国2672块银幕的庞大基数,却显得有些“雷声大,雨点”。
细究数据,其上座率平均仅为35%左右,远未达到预期中的爆满。
高昂的票价和广泛的盗版前情提要,如同两只无形的手,拖住了其票房产出的后腿。
相比之下,排片率仅在20%上下徘徊的国产类型片,却爆出了一个的冷门。
首日票房报收255万元,其上座率竟然逆势达到了惊人的70%!
15元的亲民票价,使得许多抱着“看个热闹”心态的观众毫不犹豫地走进了影院。
这是阳谋。
王盛承诺的是未来市场收益,和现在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