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6:阳谋(1 / 2)

2002年5月1日,星期三,国际劳动节。

对于寻常百姓而言,这是为期七天黄金周长假的开端,是探亲访友、出游放松的喜庆日子。

然而,对于中国电影行业,这一天却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考与里程碑。

酝酿多时、强力推行的院线制改革,在这一天迎来了首次全国范围的“实战检验”。

由原有各级电影公司、放映单位改组或联盟而成的三十一条院线,总计2672块有效银幕,在这一天,大多数都完成了计算机售票系统的接入与调试,如同一张精心编织的巨网,覆盖了从核心都市到经济强省的广阔疆域。

清晨。

京城、魔都、羊城、鹏城、蓉城、杭城、金陵、西安、沈阳……全国各大中城市的核心商圈。

那些新近完成升级改造或干脆是全新成的“中影盛世影城”、“魔都联和影城”等现代化多厅影院门口,早已悬挂起醒目的横幅。

电子显示屏上滚动着“庆祝院线制改革全面实施”、“五一黄金周盛大开幕”的字样。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混合着期待、好奇与些许忐忑的气息。

市场的焦点,毫无意外地集中在两方风格迥异、但都承载着特殊意义的影片身上。

一方是由新线影业出品,彼得·杰克逊执导,已在全球范围内斩获近8亿多美元票房,荣获多项奥斯卡金像奖的奇幻史诗巨制——《指环王:护戒使者》。

作为院线制改革后首部在黄金周登陆全国影院的进口分账大片,它象征着中国电影市场对外开放的决心与姿态,其震撼的视听效果被宣传为“只有在影院才能体验的终极奇观”。

另一方,则是由盛影传媒旗下导演们的作品,吴一一、张扬等新生代导演执导的类型片。

它们代表着本土类型片在商业化道路上的探索,也是盛影传媒在支撑庞大院线建设的同时,对内容多样性的一种坚持。

排片表清晰地反映了市场对不同影片的预期。

凭借其全球声誉和“首部分账大片”的象征意义,《指环王:护戒使者》在全国院线获得了平均超过50%的压倒性排片率。

巨幅海报上,弗罗多手持刺叮剑凝望魔多的画面,与影院内立体的中土世界宣传立牌,共同营造出一种不容置疑的“大片”气场。

然而,一个现实的问题,如同冷水般泼在了这看似火热的市场预期上——票价。

根据中影集团与发行方的协商,并结合影院硬件投入和运营成本,《指环王》的票价被定在了一个让普通工薪阶层需要掂量一下的水平:普通影厅35元,部分升级了音响和银幕的“特效厅”则高达60元甚至100元。

相比之下,国产影片票价亲民得多,普遍在15元。

这一倍多的价差,在2002年的中国消费市场,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门槛。

35元,相当于许多普通工人月收入的百分之一到一点五,足够一个三口之家在不错的餐馆吃上一顿。

对于习惯了盗版VCD仅需5-8元,甚至更低价格的广大潜在观众而言,走进影院观看一部“已知剧情”的电影,需要足够的理由和冲动。

另一个更致命的阴影,是早已无处不在的盗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