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1:出来混的需要给谁交代(1 / 2)

2002年4月22日。

凌晨的港岛,霓虹未熄,但白日喧嚣已沉淀为都市深沉的呼吸。

然而,对于港岛的媒体人而言,这注定是一个不眠之夜。

位于鲗鱼涌的壹传媒大楼、北角的东方报业中心、将军澳的电视广播城……无数新闻编辑室内灯火通明,键盘敲击声、电话铃声、编辑的呼喊声交织在一起,气氛紧张得如同战场前线。

第2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典礼甫一结束,真正的战斗才刚刚开始——抢夺次日头版,解读今晚风云!

日报和晨报的“最终截稿时间”像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头顶,通常在午夜至凌晨一两点之间。

今晚,这把剑下的时间显得格外紧迫。

典礼最重要的奖项在晚上10点半到11点左右颁出,留给编辑部反应、撰稿、排版、印刷的时间,满打满算只有一两个时的黄金窗口。

“快!头版清空!所有版面为王盛和金像奖让路!”《东方日报》的总编对着采编团队咆哮,兴奋得脸颊泛红,“‘内地娱乐之王炮轰金像奖,直言港片陷五大困境’!这个标题够不够劲?图片,我要王盛站在台下点评时最犀利的那张表情特写!”

副手匆匆跑来:“总编,是不是再平衡一下?毕竟《功夫足球》拿了最佳电影,周星星也是大赢家……”

“平衡?平衡个屁!”总编一挥手臂,“周星星拿奖是意料之中,王盛开炮才是石破天惊!

读者想看什么?就是想看这种直戳肺管子的猛料!

赶紧写,分析他的那五点,不,六点!把‘港片困境’这个点给我挖深了!”

与此同时,《苹果日报》的编辑部则弥漫着一种更复杂的情绪。

编们既为抓到如此爆炸性的新闻而激动,又对王盛那种居高临下、直言不讳的态度感到一丝不适。

“哇,这个北佬好串(嚣张)啊!”

一个年轻编一边飞快地敲打键盘,一边忍不住吐槽,“当着全港电影人的面,把提名影片批了个遍,最后还《功夫足球》拿奖只是‘象征意义’?他以为自己是谁?”

“是谁?是能让你报纸大卖的财神!”

资深编辑冷冷打断,“别废话,赶紧写!角度要刁钻,就写‘内地资本大佬驾临,金像奖低头?王盛一语定乾坤背后的权力游戏’!

对,就要这种质疑和冲击力!”

较为温和理性的《明报》编辑部,则试图在喧嚣中寻找深度。

“王盛的观点虽然尖锐,但并非全无道理。”

文化版主编推了推眼镜,“他指出的艺术与商业、类型局限、新人培养等问题,确实是港片乃至华语电影的痼疾。

我们的评论员文章,就从这个角度切入,标题可以定为‘王盛的诤言:金像奖背后的港片生存焦虑’。”

《星岛日报》、《成报》、《新报》等大报社,无不紧急动员,记者追访参加庆功宴的明星、导演,试图获取他们对王盛言论的第一反应;评论员伏案疾书,分析这番“炮轰”对两岸三地电影圈未来格局的潜在影响;排版员盯着屏幕,将一行行滚烫的文字和一张张现场图片塞入不断调整的版面……

香江的夜色中,无形的电波载着“王盛炮轰金像奖”的消息,飞速传遍全港,并开始向海峡对岸、向整个华人世界扩散。

……

而在港岛文化中心附近某五星级酒店举办的、带有半官方性质的金像奖庆功晚宴上,气氛则显得微妙而复杂。

香槟塔闪耀,美食琳琅,明星大佬云集,但交谈的声音似乎比往届低了几分,许多人的目光有意无意地瞟向入口处,似乎在等待着某个身影。

周星星作为本届最大赢家《功夫足球》的导演和男主角,自然成为了焦点之一。

他端着酒杯,脸上带着得奖的喜悦,但眼神中却有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和应付。

不断有人上前恭喜,然后状似无意地问起:“星仔,王生呢?没和你一起来庆功?”

“王生有些累了,先回酒店休息了。”周星星按照王盛事先的交代,客气地回应,“他让我代表他,感谢各位的厚爱。”

这个答案显然无法满足众人的好奇心。

“累了?”

有人低声嘀咕,“怕是知道自己的话惹了风波,不想来面对吧?”

“面对?你以为内娱之王需要面对谁?”

旁边有人嗤笑,“人家凭实力话,《功夫足球》北美票房摆在那里,盛影传媒的渠道摆在那里。他今天的话,难听,但未必是坏事。”

“是啊,一语惊醒梦中人。我们港片,是不是真的有点……固步自封了?”

类似的讨论在宴会的各个角悄悄进行着。

王盛虽然人未到场,但他的言论和影响力,却如同一个无形的幽灵,萦绕在整个庆功宴的上空。

紧接着,《功夫足球》剧组又在另一处私人会所举行了内部庆功宴。

作为投资方和核心推手,王盛的缺席同样引人注目。

依旧是周星星扛起大梁,代表剧组和王盛接受众人的祝贺。

“星爷,王总是不是对我们有什么看法?”一个剧组人员趁着敬酒的机会,声问周星星。

周星星拍拍他的肩膀,宽慰道:“别多想。王生的性格就是这样,直来直去。

他那些话,是对事不对人。

而且,没有他,就没有《功夫足球》的今天,更没有我们在北美的风光。大家喝酒,开心点!”

话虽如此,王盛那番犀利点评带来的震荡,显然不是几句宽慰就能轻易平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