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5:暗流涌动(1 / 2)

四月的春风,不仅吹绿了京城的杨柳,也吹动了东亚文化圈的一池春水。

关于盛影传媒获得首批韩国电影引进发行试点资质的消息,并未在大众媒体上掀起多大波澜,仅在《华夏电影报》、《中国电影市场》等行业权威报刊的角,刊登了一则简短的公告。

然而,这则看似不起眼的消息,在业内有心人眼中,却不啻于一声惊雷。

信号清晰而明确,中国电影市场在入世后,正以比预期更快的速度,有限度地向特定区域的特定文化产品敞开一道门缝。

而掌钥者之一,正是风头无两的盛影传媒及其背后的王盛。

这阵风,很快便越过黄海,吹到了韩国首尔。

韩国文化观光部(注:2002年时期,韩国电影产业相关事务隶属于文化观光部)下属的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Korean Fil cil, KOFIC)内,一份翻译自《华夏电影报》的简短公告,被摆在了相关官员的案头。

官员们敏锐地捕捉到了其中蕴含的巨大机遇。

中国,那个拥有庞大人口和悠久文化历史、市场潜力深不可测的邻居,其电影市场的大门,似乎正被一只无形的手,推开了一道缝隙。

而这道缝隙,首先对准的便是与华夏文化渊源颇深的韩国。

“机会!这是韩流(Hallyu)进一步扩大在华影响力,甚至是反向输入的关键一步!”

一位主管国际交流的次官在内部会议上强调,“必须抓住这次试点机会,让优秀的韩国电影,通过这条官方认可的渠道,成功进入中国市场,树立品牌,培养观众基础。”

然而,由谁来做这“敲门砖”和“摆渡人”?

官方层面自然需要沟通协调,但具体到商业运作,尤其是影片的遴选、推荐与对接,需要一个既深谙韩国电影产业,又与中方关键人物——盛影传媒的王盛有着深厚信任关系的桥梁。

几乎所有人的目光,都不约而同地投向了一个名字——郑泰元,泰元娱乐的社长。

郑泰元与王盛的合作关系,在韩国娱乐圈高层并非秘密。

从引进《初恋这件事》大获成功,到《开心家族》的中韩合拍翻版,再到《我的野蛮女友》韩国翻拍权及改编剧本大纲的高价交易……

这一切都表明郑泰元是当前与王盛及其盛影传媒捆绑最深、合作最畅的韩国商人。

很快,郑泰元便接到了文化观光部一位局长的正式召见。

在位于首尔钟路区的政府办公大楼内,气氛庄重而略带急切。

“郑社长,中国方面的消息,想必你已经知道了。”

局长开门见山,语气中带着官方的严肃与一丝不易察觉的期待,“盛影传媒,这家与我们合作良好的公司,获得了引进发行韩国电影的试点资格。

这是韩中电影交流史上的一件大事,对于推动我国文化产业输出,意义非凡。”

郑泰元心中早已波澜起伏,但面上依旧保持着恭敬与沉稳:“是的,局长阁下。

我一直密切关注此事,王盛社长此前也曾与我透露过,他正在为促进中韩电影交流而努力,没想到这么快就取得了实质性突破。”

他这话半真半假,王盛确实提过对韩国电影市场的兴趣,但具体拿到官方资质这等核心机密,自然不会提前与他交底。

但这并不妨碍他此刻用来抬高自己的身价。

“泰元娱乐与盛影传媒,特别是与王盛社长的合作关系,是有目共睹的,也是经过实践检验的。”

局长意味深长地看着郑泰元,“现在,这道门开了,我们需要一个可靠的人,将最适合的、最能代表韩国电影水平的作品,递到王盛社长的手中,递到盛影传媒的选片桌上。

我们认为,郑社长你是最合适的人选。”

这番话,几乎是将“官方指定桥梁”的标签,贴在了郑泰元和他的泰元娱乐身上。

郑泰元内心狂喜,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他将在未来中韩电影贸易中获得近乎垄断性的先发优势和难以估量的影响力。

无论是韩国片方的巴结,还是未来分羹中国市场时的主动权,都将掌握在他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