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人才济济(1 / 2)

第217章人才济济

「噢?」薛讷笑著看著刘建军,「老夫洗耳恭听。」

「下官想向薛老将军要一批名额。」刘建军拱手道。

「名额?」

「嗯,名额。」刘建军点了点头,接著道:「下官知晓军中向来有空饷的现象,这并非一定是军中长官贪墨所致,实则规章制度漏洞,下官所要的名额,便是这空饷的名额,不多,与此次攻城之八百等同便足矣。」

刘建军的这番说辞,李贤倒是毫不奇怪。

大唐乃至武周,实行的都是府兵制,府兵是兵农合一的,平时在家耕种,轮番到中央宿卫或边疆戍守,他们不需要国家发放常规军饷,武器装备甚至口粮大多自备。

在这种情况下,直接「冒领军饷」的空间不大。

但,规则存在,自然也就会有漏洞。

因为兵员的时常变动,人数统计就会变得麻烦,所以哪怕是再清廉的地方将领,在统计兵员的时候都只会报一个相对较高的数目。

毕竟报少了的那部分,就得自掏腰包填补了。

也因此,许多腐败的官员便会虚报府兵的名额,以此来冒领国家分配给军队的粮食、布帛、赏赐或其他物资。

甚至有的官员会向实际存在的府兵索取更重的贿赂,以免除其兵役,这变相成为一种敛财手段。

当然了,后者和刘建军所说的吃空饷并非同一情况,这只不过都是大唐或是武周兵役制度都存在的问题罢了。

只是李贤很疑惑,刘建军要这个名额做什么?

难不成他还差这八百名额的军饷钱了?

薛讷也问出了李贤的疑惑,道:「刘长史要这八百名额是——」

「下官有一批人,想要填上这部分空缺。」

刘建军这话一说出口,李贤下意识的就想到了另外一个「八百」:薛大那边操练的那八百棉花厂工匠。

刘建军曾说过,让薛大保证那八百工匠平时就是普通的棉花厂工匠,但拿上那件神秘的武器,他们就是能让神魔都为之闻风丧胆的军队。

现在看来,刘建军所说的武器,应该就是这震天雷了。

李贤心里忽然就火热了一瞬。

刘建军——想干什么?

这时,薛讷也目光定定的看了刘建军一眼,道:「八百人——刘长史应该养得起吧?」

刘建军依旧是无惧的和他对视,道:「但下官却不能给他们另外的一份人生履历。」

这次,薛讷和他对视了许久,才说道:「老夫有些知道刘长史是如何带著沛王殿下在陛下眼皮底下积蓄力量,却依旧不被察觉的了。」

刘建军摆了摆手,道:「薛老将军言重了,不知这八百——」

「为何是八百?」薛讷又问。

刘建军咧嘴一笑:「因为攻乌骨城刚好是八百,下官对军事上的事儿一窍不通,但既然薛老将军说八百合适,那便听薛老将军的。」

薛讷愕然,然后忽然便是一阵哭笑不得的表情:「如此说来,老夫倒是被刘长史当了一回枪使了?」

刘建军嘿嘿笑道:「术业有专攻嘛,下官本以为三百就够了,可您非要再送五百,下官便只好却之不恭了。」

两人说话的气氛突然之间变得轻松了许多,但李贤却没怎么明白这俩人这段话里绕了多少个山路十八弯。

这时,薛讷也正色道:「八百名额,老夫这里有,但这八百名额的军饷——便需得由刘长史自己想办法了。」

刘建军一愣,道:「薛老将军,虽然这么问有些失礼,但下官还是想问一句——」

他顿了顿,有点不好意思的挠头:「您——真贪了?」

李贤心里也有些好奇。

他知道刘建军不在乎这八百名额的军饷钱,大唐士兵每月的军饷约莫是二两银子,多以粮食或是布帛的形式来发放,而刘建军手里有著长安和营州两处棉花厂,产出的棉布本就可以直接当做军饷发放,别说养八百人了,就是八千人也不在话下。

但八百名额的军饷,落在个人手中,那就是一笔巨款了。

他也好奇的看著薛讷。

薛讷察觉到李贤的目光,顿时没好气的瞪了刘建军一眼,道:「老夫又岂会贪墨那些个银钱?

他说完,看了看外边的天色,忽然道:「眼下时辰尚早,殿下和刘长史可还有空?」

刘建军一愣,下意识的点了点头。

李贤见刘建军点头了,他也跟著点了点头。

毕竟在洛阳的时候,李贤还需要参加朔望朝,可到了营州后,李贤便无所事事了,反倒是刘建军,忙著弄硝石和硫磺的事儿,忙的晕头转向。

见两人没意见,薛讷便吩咐亲兵牵来了三匹马,三人骑马,带著一队亲兵,便朝著营州城南而去。

越往前走,景象便越发荒凉。

与城内的喧嚣和逐渐恢复的生机不同,这里多是低矮破败的土坏房。

薛讷显然对这里十分熟悉,虽然一路沉默,但却轻车熟路,带著李贤和刘建军穿行在狭窄的土路上,不时有面黄肌瘦的孩童躲在门后,用怯生生又带著一丝期盼的目光看著这一队鲜衣怒马的官人。

最终,他们在一条几乎干涸的小溪边停下。

薛讷下马,指著不远处几间尤其破败的院落,声音有些低沉:「便是这里了。」

他引著李贤和刘建军走向其中一户,院墙已经塌了一半,勉强用荆棘扎著。

院门虚掩,薛讷便直接推开,走了进去。

李贤和刘建军对视一眼,跟在他身后,同样进了院子。

只见院内一片萧索,一名头发花白、衣衫槛褛的老妇正佝偻著身子,在院中唯一的矮凳上缝补一件几乎看不出原色的旧衣。

听到动静,老妇抬起头,浑浊的眼睛辨认了好一会儿,才认出薛讷。

她慌忙想要起身行礼,却被薛讷快步上前扶住。

「王媪,不必多礼。」薛讷的声音是李贤和刘建军从未听过的温和,「今日前来,是给您送抚恤的。」

那老妇一愣,道:「往常不是月底才送么,今日怎么——」

薛讷没有解释,只是从亲兵手中接过一个布包,里面是些许铜钱和几匹粗麻布,然后交给老妇。

但老妇却将布包放在一边,问道:「薛将军,边疆,可是还有战事将生?」

显然,薛讷方才虽然没有解释,但老妇却似乎是猜到了。

李贤看著这一幕,心中有些不是滋味。

这老妇家中贫寒,是肉眼可见的,但她却在接到抚恤后并未在意这些能改变她生活的东西,而是第一时间关心起了边疆战事。

就在这时,薛讷没说话,但那老妇却忽然抬起头,努力挺直了些佝偻的背脊,对薛讷道:「薛将军,钱帛——老身谢过了。只是——只是老身还想跟将军说,若边疆告急,大朗还有阿弟,老身还有孙子!」

李贤微微一怔,看著老妇。

老妇脸上是混杂著悲痛与骄傲的神情,说道:「是!老身还有一个孙子!他叫二郎,比他阿兄更健壮,也更勇武!将军,您把他带走吧!让他跟著您,去打突厥,平高丽!他定能像他阿兄一样,为陛下,为大唐,挣下一个太平盛世来!」

说著,她朝屋子里喊了声二郎,便有一个看著十三四岁的少年郎小跑了出来。

那少年郎身形瘦削,面色菜黄,但一双眼睛却亮得惊人,李贤看到他,有些想到了当初还在巴州的刘建军。